首页>>动物大全>>鸟纲>>涉禽

涉禽

涉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包括鹤形目、鹳形目、红鹳目和鸻形目等目,是指那些适应在水边生活的鸟类(均为湿地水鸟),属于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休息时常一只脚站立,大部分是从水底、污泥中或地面获得食物。包括了鹤、鹳、鹮、鸨、琵鹭等。

一、涉禽概述

  1. 定义与特征

    • 浅水活动:涉禽大多在浅水、泥滩、湿地或沼泽中活动,以长腿(或相对较长)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 形态适应:通常具相对细长的腿、颈及喙,方便在浅水或湿地环境下捕食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或植物等。

    • 分布广泛:世界各地的湖泊、河口、潮间带湿地乃至盐湖等皆可见涉禽身影,其中许多种类为长距离迁徙鸟类,分布遍及不同大陆。

    • 繁殖与行为:多数在岸边、沼泽或滩涂筑巢,有的呈集群繁殖。部分种类有独特的求偶炫耀行为、鸣声或群居习性。

  2. 多样性与地位

    • 从鹳、鹭、鹤到鹬、鸻、火烈鸟等,都可被视为涉禽或具“涉水”生活方式。

    • 这些鸟类在湿地与沿海生态系统中担任关键角色,如控制无脊椎动物数量、协助种子传播或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链节点等。


二、涉禽的进化与历史发展

  1. 鸟类整体演化背景

    • 鸟类源自中生代兽脚类恐龙,于白垩纪晚期多样化。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变,部分鸟类群逐渐适应浅水或湿地环境,形成“涉水”生活方式。

    • 演化过程中,长腿、长喙、特殊的摄食与繁殖方式等特征,在不同谱系中多次独立出现(趋同演化)。

  2. 分散于多个目中的“涉禽”

    • 鹳科 (Ciconiidae) 现多在鹳形目 (Ciconiiformes),但与过去一些鹭科、鹮科的关系在现代分类中已作调整。

    • 鹭科与鹮科在最新分子证据下通常置于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内(而非传统“鹳形目”),但它们都是典型的浅水或湿地捕食者。

    • 鹤科 (Gruidae) 在鹤形目 (Gruiformes),与鹳鹭并不算近亲,但因同样在湿地生活,常被归入“涉禽”行列。

    • 部分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成员(如鸻、鹬、反嘴鹬、红脚鹬等)也是典型涉禽。

    • 火烈鸟 (Phoenicopteridae) 则独立为火烈鸟目 (Phoenicopteriformes),有时也被视为“涉禽”一员。

    • 传统分类常把鹳、鹭、鹤等放在“鹳形目”“鹈形目”等中,或将火烈鸟单列“火烈鸟目”。随着分子系统研究推进,不少科目被重新划分、合并或独立出来。

    • 例如:

  3. 与湿地及人类关系

    • 湿地生态系统对涉禽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人类活动导致湿地萎缩、污染或过度捕捞,均会对涉禽造成严重影响。

    • 许多涉禽物种是迁徙鸟,对国际协同保护有较高要求(如《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合作》等)。


三、涉禽主要类群及分类表

以下列表按照现代常见鸟类分类,对典型的“涉水、湿地”类群进行归纳,列出其所在目、主要科以及部分代表属与示例物种。需注意:一些传统上被称作“涉禽”的科目或物种,在现代分类中可能不再与其他涉禽科目保持近缘关系,但因其形态与生态相似,仍在此列出以便科普与检索。

(1)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中的涉禽

科 (Family)代表属 (Genus)示例物种 (Species)简介
鹭科 (Ardeidae)Ardea (苍鹭属), Egretta (白鹭属), Nycticorax (夜鹭属) 等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 alb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 等长腿长颈,多在浅水区觅食鱼、蛙等,小群或成对繁殖,有的在树顶筑巢形成鹭群。
鹮科 (Threskiornithidae)Threskiornis (圣鹮属), Plegadis (彩鹮属), Platalea (鹮嘴鹭/鹤鹬,实际即鹤鹬=Spoonbill)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彩鹮(Plegadis falcinellus)、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等喙常呈弯曲或铲状(琵鹭),在浅滩搜寻甲壳类或小鱼;多数群居筑巢,分布于世界多地的湿地。

:在旧分类中,鹭科与鹮科常放在“鹳形目”或独立为“鹭形目”等;现代分子系统多将其与鹈鹕科一并置于“鹈形目”。


(2)鹳形目 (Ciconiiformes)

科 (Family)代表属 (Genus)示例物种 (Species)简介
鹳科 (Ciconiidae)Ciconia (白鹳属), Mycteria (林鹳属), Leptoptilos (秃鹳属) 等白鹳(Ciconia ciconia), 双色林鹳(Mycteria leucocephala),秃鹳(Leptoptilos javanicus)等多为长腿长颈,喙强健;在湿地、河湖或草原区域觅食鱼、蛙、昆虫等,大型巢筑于树冠或崖壁。

说明:部分分类学家将鹳科单独作为“鹳形目”;也有研究曾将鹳和鹮鹭等放在同一目,但目前多倾向将鹳科独立为鹳形目,鹮鹭放鹈形目,二者平行。


(3)火烈鸟目 (Phoenicopteriformes)

科 (Family)代表属 (Genus)示例物种 (Species)简介
火烈鸟科 (Phoenicopteridae)Phoenicopterus (大火烈鸟属)等大红鹳(Phoenicopterus ruber)、智利红鹳(Phoenicopterus chilensis)等长腿长颈,喙形弯曲滤食藻类和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盐湖、潟湖等极端水体环境,可被视为独特的涉水类群。

(4)鹤形目 (Gruiformes) 中的涉禽

科 (Family)代表属 (Genus)示例物种 (Species)简介
鹤科 (Gruidae)Grus (鹤属), Anthropoides (蓑羽鹤属)等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灰鹤(Grus grus)等多为大型涉禽,腿长颈长,适宜浅水湿地或草地生活,有群居和迁徙习性,部分种类数量稀少或受威胁。
秧鸡科 (Rallidae)*半涉水为主Gallinula (红冠水鸡属), Fulica (骨顶属), Rallus (秧鸡属)等骨顶鸡(Fulica atra),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等部分种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活动,亦被称为“湿地鸟”,但体型较小,擅长隐蔽或钻进水草丛中。

(5)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中的涉禽

科 (Family)代表属 (Genus)示例物种 (Species)简介
鸻科 (Charadriidae)Charadrius (鸻属), Pluvialis (金鸻属)等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 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等体型小至中型,嘴短,主要在泥滩或浅滩觅食小型无脊椎动物,迁徙性强。
鹬科 (Scolopacidae)Tringa (鹬属), Calidris (滨鹬属), Gallinago (沙锥属)等红脚鹬(Tringa totanus), 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 半蹼滨鹬(Calidris pusilla)等种类丰富,多数为细长喙、细长腿,在滨海滩涂、湿地、河流岸边觅食蠕虫、甲壳类等。
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Recurvirostra (反嘴鹬属), Himantopus (长脚鹬属)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喙上翘或直且细长,腿颇长,常于盐湖或水塘浅水区群居。
扁嘴鹬科 (Phalaropodidae)*常并入鹬科Phalaropus (瓣蹼鹬属)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 扁嘴海番鸭(旧称)* 等独特涉水鸟,可在水面上打转觅食,多见于高纬度海岸和湖泊。

:为了简化,本表将瓣蹼鹬视作鹬科的一个亚科或独立科写出,实际分类存在差异。


四、总结

  1. 多重起源,趋同进化

    • “涉禽”并非一个单一演化支系,而是在不同目下的鸟类因相似的湿地/浅水栖息环境而出现相似的体态特征(如长腿、长颈、长喙)。

    • 这体现了鸟类在地球各地对水陆交汇地带的多次独立适应与填补生态位。

  2. 生态地位与保护

    • 许多涉禽承担了水域生态系统中控制无脊椎动物种群、清理腐殖或协助传播植物种子的功能。

    • 但湿地遭受排水、围垦、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致使部分涉禽面临栖息地缩减、食物减少的生存压力。大量涉禽为长距离迁徙鸟类,更需要跨区域协作保护。

  3. 分类动态与观鸟意义

    • 现代分子系统学的不断更新,令涉禽的科、目归属更迭频繁。对科目及族群的最新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它们真正的亲缘关系。

    • 对观鸟者和科普者而言,掌握涉禽各科主要识别特征与生境需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湿地生态,并呼吁公众关注和保护这些与我们水域环境息息相关的美丽鸟类。


本综述旨在为“涉禽”这一生态类群提供一个初步的分类框架与演化背景。对于每个科、属、物种的更详实信息,建议参考专业鸟类志、学术论文与区域鸟类观测报告。

游禽 涉禽 攀禽 陆禽 猛禽 鸣禽
留尼汪孤鸽

留尼汪孤鸽

留尼旺渡渡鸟,白渡渡鸟,Threskiornis solitarius

涉禽 绝灭

特点:

留尼汪孤鸽(Threskiornis solitarius),又名留尼汪渡渡鸟,是留尼汪已灭绝的特有种。它们有可能就是葡萄牙水手于1613年所发现的同一种渡渡鸟(Raphus solitarius)。留尼汪孤鸽最初是由Edmund de Sélys-Longchamps于1848年所描述,但其存在要到20世纪末在留尼汪发现了其骨头才得到确定。这些骨头确定了它其实是一种朱鹭,...

北极燕鸥

北极燕鸥

Arctic Tern

涉禽 无危

特点:头顶有块“黑罩”,是地球上飞行最远的鸟。

北极燕鸥是属于燕鸥属的一种海鸟。体型中等,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北极燕鸥是一种轻盈的海鸟,它们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极燕鸥在北极圈内繁衍后...

白鹭

白鹭

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

涉禽 一级

特点:

白鹭是中型涉禽白鹭属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和黄嘴白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均习称为“白鹭”,而黄嘴白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国际濒危物种。白鹭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等地带,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

勺嘴鹬

勺嘴鹬

琵嘴鹬、匙嘴鹬

涉禽 一级

特点: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因嘴巴像一把黑色的小勺子,被称为“自带饭勺的小鸟”。

勺嘴鹬繁殖于苔原,迁徙及越冬时则多见于沿海滩涂湿地。在繁殖早期若第一窝卵损失则会产下第二窝卵,因此允许保育人员采集第一窝卵用于人工抚育。由于其特殊的喙形,其觅食方式主要为在浅水中如吸尘器般左右或前后移动喙端滤食;或有时如沙锥般将喙抬离水面又竖直向下插入水中。因此在滩涂上觅食时并不常见与红颈滨鹬混群:...

黑冠鳽

黑冠鳽

黑冠麻鹭、黑冠虎斑鳽

涉禽 二级

特点: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

黑冠鳽俗称黑冠麻鹭,生活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发现。夜出性。常在清晨、...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

唐白鹭,白老

涉禽 一级

特点:有着与其它鹭鸟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

黄嘴白鹭外文名Chinese Egret,是中型涉禽,无亚种。黄嘴白鹭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

岩鹭

岩鹭

太平洋礁鹭,东方礁白鹭

涉禽 二级

特点:领地意识强

岩鹭外文名Pacific Reef-egret,中型涉禽,有2个亚种。岩鹭是一种有高度领地意识的物种,大多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以家族为单位聚小群活动,占领一小片礁或海岸。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这也是它与其他鹭类在习性上的区别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动,但...

白腹鹭

白腹鹭

帝鹭

涉禽 一级

特点: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

白腹鹭外文名White-bellied Heron,大型迁徙性涉禽,无亚种。白腹鹭是迁徙种类。常单个或成4-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飞行时两翅扇动虽然缓慢,但飞速却甚快。叫声高而粗哑。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性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栗头鳽

栗头鳽

栗头夜鳽,栗头虎斑鳽,麻鹭

涉禽 二级

特点:是一种体型矮扁的褐色鹭鸟

栗头鳽外文名Japanese Night-heron,无亚种。栗头鳽是迁徙性鸟类,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数都迁往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等地越冬。迁徙时部分经过我国上海、香港、福建等地,迁徙时间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栗头鳽性隐秘,是一种夜行性鸟类,性胆小而机警,常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

海南鳽

海南鳽

海南夜鳽,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鹭

涉禽 一级

特点: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极为罕见,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海南鳽外文名White-eared Night-heron,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没有亚种分化。海南鳽部分留鸟,部分候鸟。它们一般白天隐藏,晚上出来活动,尤以晨昏活动最为频繁,但繁殖育雏期间,有时白天也出来活动觅食。 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在滩地上和浅水区觅食鱼虾、小螺和昆虫等,在林中树上营巢。海...

小苇鳽

小苇鳽

Ixobrychus minutus

涉禽 二级

特点:能在水上游泳,但极为笨拙

小苇鳽外文名Little Bittern,是小型的涉禽,有5个亚种。小苇鳽在繁殖期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呈家族活动,其他时间大多单独活动。常沿着水域岸边大步向前行走,步履轻盈,跨步较大,当遇到危险时也能迅速地奔跑。在厚密的芦苇丛中行动敏捷,行走自如,能用趾迅速的抓住长长的芦苇杆,起飞也较苇容易和灵活,但通常飞行的距离...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

黑面琵鹭,饭匙鸟,琵琶嘴鹭,匙嘴鹭,小琵鹭,饭匙鹅

涉禽 一级

特点:额、喉、脸、眼周和眼先全为黑色,且与嘴之黑色融为一体

黑脸琵鹭外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是中型涉禽,无亚种。黑脸琵鹭长像与白琵鹭极为相似,在野外常常会把它们弄混。它的体形比白琵鹭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时,后枕部有很长的发丝状桔黄色羽冠,项下和前胸还有一个桔黄色的颈圈。虹膜为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像白琵鹭嘴的前端为黄色,形...

白琵鹭

白琵鹭

琵琶嘴鹭,琵琶鹭

涉禽 二级

特点:嘴长直、扁阔似琵琶

白琵鹭外文名Eurasian Spoonbill,是大型涉禽,有3个亚种。白琵鹭在中国北方繁殖的种群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迁。迁徙时常呈40-50只的小群,排成一纵列或呈波浪式的斜行队列飞行。通常鼓翼飞翔,偶尔也滑翔。多在白天迁飞,傍晚停落觅食。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主...

彩鹮

彩鹮

Plegadis falcinellus

涉禽 一级

特点:善飞行,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

彩鹮外文名Glossy Ibis,是深栗色带闪光的鹮,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鹬,无亚种。彩鹮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出到尾羽的后面,主要靠两翼鼓动,但其间也进行滑翔,飞行时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长的“V”字队形飞翔。两翅煽动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飞行,通常飞行距离较远。有时飞得很高,然后又头朝下的急剧落下。彩鹮主要以水...

朱鹮

朱鹮

亚洲朱鹮,日本朱鹮

涉禽 一级

特点: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

朱鹮外文名Crested Ibis、Asian Crested Ibis、Japanese Crested Ibis,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无亚种。朱鹮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行动时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动觅...

白肩黑鹮

白肩黑鹮

东方黑鹮

涉禽 一级

特点:从地上起飞时叫声怪异且具特性

白肩黑鹮外文名White-shouldered Ibis,黑鹮共有两个亚种,活动于我国的多为缅甸亚种。白肩黑鹮从地上起飞时叫声怪异且具特性,尤在繁殖季节鸣声特别响亮。在沼泽地和沿着泥泞的河岸,或于收割后的稻田中觅食昆虫、鱼、虾、蛇和青蛙,也啄食多种成熟的农作物。目前在我国的分布状况不明,仅1899年在云南西南部采到过一雄鸟标...

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

白鹮

涉禽 一级

特点: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黑头白鹮外文名Black-headed Ibis,是大型涉禽。黑头白鹮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类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

秃鹳

秃鹳

Leptoptilos javanicus

涉禽 二级

特点:飞行时不像其他鹳那样颈向前伸直,而是头缩至肩上

秃鹳外文名Lesser Adjutant,一种大而笨重的涉禽,无亚种。秃鹳主要以鱼、蛙、爬行类、软体动物、蟹、甲壳类、蝗虫、蚱蜢、蜥蜴、啮齿类、雏鸟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吃动物尸体。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捕猎食物时相当活跃和粗心,常在于的地上或浅水处慢慢的行走,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和探测发现食物,立即用嘴尖啄...

白鹳

白鹳

老鹳

涉禽 一级

特点:羽毛主要为白色,翅膀处具黑羽,翅膀长且宽,可滑翔

白鹳外文名White Stork,属大型涉禽,是欧洲白鹳和东方白鹳的通称。有3个亚种,分别是:欧洲白鹳中亚亚种、欧洲白鹳指名亚种、东方白鹳。白鹳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屐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

黑鹳

黑鹳

黑老鹳,乌鹳,锅鹳

涉禽 一级

特点: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

黑鹳外文名Black Stork,一种大型涉禽,无亚种。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

白头鹮鹳

白头鹮鹳

彩鹳

涉禽 一级

特点:羽色美丽,姿态优美

白头鹮鹳外文名Painted Stork,没有亚种分化。白头鹮鹳一般结群繁殖于水中树丛。于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边取食。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白头鹮鹳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