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水鱼

剑鱼

2022-09-27 18:26:12 151

剑鱼的简要介绍

剑鱼(学名:Xiphias gladius),亦称“箭鱼”。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海洋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上颌向前延伸呈剑状而得名。1967年苏联《自然》杂志刊载的一份“海中动物的速度比较表”显示剑鱼的游速最快,时速可达130公里。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剑鱼拥有典型的流线型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背部的鳍较小,嘴较扁平,无腮和腹鳍。剑鱼颜色各异,大体上鱼背和鱼身为棕偏黑色。剑鱼平均重量为68~113千克,平均长度2.1米,嘴占其身长的1/3。剑鱼的主要食物为其它鱼类和乌贼。剑鱼分布于除北冰洋之外各大洋,其本身也是一种主要的食用鱼,具有重要渔业价值。


当剑鱼向前游泳时,强壮有力的尾柄能产生巨大推动力,长矛般的长颌起着劈水的作用。以每小时130公里高速前进的剑鱼,坚硬的上颌能将很厚的船底刺穿。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块被剑鱼“长剑”刺穿的厚达50厘米的木制船底。


剑鱼是它们深度范围内的顶端食肉动物,食物包括其它远洋鱼类、金枪鱼、蜞鳅、飞鱼、鱿鱼和其它头足类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一般鱼无法保持自身体温高于周围水的温度。剑鱼有独特的肌肉和棕色脂肪组织为大脑和眼睛提供温暖的血液,使它能够到达极端寒冷的海洋深处。几乎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天敌,但是有时候依旧会被虎鲸、伪虎鲸、大白鲨、灰鲭鲨等大型掠食者捕食。


剑鱼拥有敏锐的视力,用以观察猎物,它们“白色”的肌肉为它们的突击活动提供能量。剑鱼使用它的利剑攻击猎物,把猎物撕成碎片或者整个吞食。剑鱼在白天取食。它们在海水上下扰动,许多小虾、鱼和鱿鱼因为光线强度的改变而不能成功地躲避捕食者,最终成为剑鱼的食物。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剑鱼的幼鱼,肉质鲜美,可加盐成干,长期保存。也可以加工成罐头、鱼肉香肠、鱼肉火腿等。该种鱼类富含脂肪,并含有大量维生素、钾等。


法国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部门(AFSSA)指出,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未满30个月的婴幼儿不宜食用剑鱼。研究表明,剑鱼等食肉鱼因处于食物链末端,易于集中一种叫做甲基汞的污染物质。该物质会自然地或偶发性地出现在环境中。尽管甲基汞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在食肉鱼体内含量相对较高。低龄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会对此种汞的衍生物表现出特定的中毒反应。

当然,此类鱼不必完全禁食,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每周食用量限制在150克即可,对于未满30个月的婴幼儿是60克。


2011年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此物种的数量在三代间(约20年)已经下降超过28%。在地中海,其物种保有量在全球范围内已低于10%。


剑鱼和旗鱼的区分方法:

1、剑鱼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的距离很远。

2、剑鱼体色单一,且尾柄异常粗壮;而旗鱼科相反,体色比较复杂,身材也更匀称。

3、剑鱼的剑吻横截面扁平,边缘锐利,类似"剑";旗鱼科的剑吻横截面为圆形,更加类似"细棍"。

4、剑鱼体表裸露无鳞,并且没有侧线;旗鱼科鱼类的成体则均被栉鳞,并且全部拥有侧线。

5、剑鱼没有牙齿,而旗鱼科的鱼类则具有细小的牙齿。

剑鱼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短壮,尾柄短细,平扁,每侧具一发达的中央隆起脊,无其它小隆起脊。吻部向前延长为扁而尖锐之剑状突出。眼大,齿细小,随着成长而逐渐消失,成鱼则不具颌齿。无鳃耙。第一背鳍基底短,呈三角形,与第二背鳍分离甚远,第二背鳍小,位于体的后部;胸鳍低位;无腹鳍;尾鳍深分叉而有力,尾柄末端上下具深凹。体背及体侧呈黑褐色,体腹侧呈淡褐色。第一背鳍鳍膜暗褐色,余鳍褐色或暗褐色。

剑鱼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剑鱼是全球性分布物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国分布:南海和东海。

栖息活动范围很广,一般深度为200~600米,但也有深度大于650米的,最深可达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