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水鱼

克氏海马

2022-11-28 22:25:40 146

克氏海马的简要介绍

克氏海马(学名:Hippocampus kelloggi),外文名Kelloggi'sseahorse,是海龙科、海马属动物

f78b8722b8f5bb91a43fb7e7d22b22d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克氏海马为近海暖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沿海及内湾、淡水流入少、风平浪静、水质清洁、透明度较大的海底石砾或藻体上,稚鱼和早期幼鱼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及其幼体;晚期幼鱼和成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磷虾、萤虾、钩虾和麦秆虾等。

繁殖时,雄海马腹部皮肤褶连形成一个孵卵裹,雌海马把卵产在雄体的孵卵囊内。繁殖方式十分独特:雌鱼将卵排入雄海马的育儿囊中,并完成受精。克氏海马孵卵裹内壁密布着微血管,与胚胎的血管网相连,可为胚胎发育提供部分营养。小海马发育完全后,才离开雄体的孵卵囊。卵子受精后在育儿囊中经8~10天孵出幼鱼。幼鱼生长速度较快,体长130~190毫米,寿命1~5年,9~12个月即达性成熟,每胎可产仔数百至1200尾。

7d9d1186d8a1774a4a98b5995c16fcb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克氏海马的种群数量原本较多,因栖居环境退化,捕捞过度,资源破坏,致使其种群数量下降。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克氏海马在过去10年逐年减少,种群数至少减少50%,导致其资源减少的因素可能还未终止,资源减少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克氏海马干燥全体入药,名海马。去内脏的全体性温,味甘微成,入肾经。是一味温肾壮阳、调气和血、祛瘀生新的佳品,其有温肾助阳、兴奋强壮的作用,不仅能促进性欲,治阳痿不举,女子宫冷不孕,而且对老年人及衰弱者之精神衰惫,服之有转弱为强,振奋精神之功效。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在广东、福建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饲养繁殖工作,既为中国提供了所需的药源,又有利于保护野生的克氏海马鱼资源,成为一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经济动物养殖业。中国最大的大海马养殖基地设在广东汕尾市,2001年该基地拥有10000亩的培苗、养成水体,具有年产该鱼80万尾的能力。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ver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克氏海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背鳍18~19;臀鳍4;胸鳍18;体环11+39~40。
体长为头长5.7~6.2倍;头长为吻长2.1~2.2倍,为眼径6.4~8.0倍。
体形--般较大,侧扁,腹部颇突出。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尾部卷曲。除头及腹侧棱棘较发达外,体上各棱棘均短钝呈瘤状。头冠低小,尖端具5个短小棘,略向后方弯曲。眶上,头侧及颊下各。
棘均较粗,亦稍向后方弯曲。吻细长,呈管状,吻长稍大于眶后头长.约等于眼后缘颈背第一棘长。眼较大,侧位而高。眼间隔小于眼径.平坦或微隆起。鼻孔很小,每侧两个,相距甚近,位于眼前方。口小,端位,口裂小,近呈水平,口张开时,略呈半圆形。无齿。鳃盖突出,但无放射状嵴纹,鳃孔小,位近头侧背方,紧位于颈部背方第一棘基部。颈部背方中央嵴纹较锐,具2突起状棘,具颊下棘,于胸鳍基部下前方亦有短钝粗强的棘。肛门位于躯干第十一节腹侧下方。
体无鳞,完全为骨质环所包,体上各环棱棘均不发达,呈短钝瘤状,唯腹侧棱棘突出,腹下嵴不甚突出。
背鳍长,较发达,位于躯干最后2体环及尾部最前2体环背方。臀鳍短小。胸鳍短宽,略呈扇形。无腹鳍及尾鳍。各鳍无棘,鳍条不分支。
体淡黄色,眼上具放射状斑纹,或不显明,体侧具不甚规则或呈虫纹状的白色线状斑点。

克氏海马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克氏海马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从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印度和东南亚的桑给巴尔,北至中国和日本,西南至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和瓦努阿图,以及非洲东海岸到红海、波斯湾和阿曼湾。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九州、南沙)、马来西亚、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坦桑尼亚、泰国、瓦努阿图、越南、埃及(非洲部分)、西奈半岛、巴林、孟加拉、文莱达鲁萨兰、柬埔寨、吉布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亚、科威特、缅甸、卡塔尔、沙特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