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黑龙江茴鱼

2022-11-27 19:39:07 108

黑龙江茴鱼的简要介绍

黑龙江茴鱼拉丁学名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外文名Amur grayling,在黑龙江和鸭绿江水系中,黑龙江茴鱼是当地的主要捕捞对象。

zeimage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冷水鱼类,但和其它的冷水鱼类有所不同,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它们也栖身在山涧的溪流中,不像哲罗鱼、细鳞鱼、狗鱼或者山鲶鱼等一些冷水鱼类那样游弋到大江、大河里去越冬。黑龙江茴鱼的游动范围比较小,常年不进入江河及湖泊中,只在山涧溪流中栖身。夏天它们多生活在水温比较低的支流上游,喜欢在水草繁茂,昆虫众多,水色澄清,水流湍急的河川中生活。即使到了水瘦山寒的冬季,它们仍旧逗留在山溪中,回到下游找一处溪水比较深的地方越冬。因此,除了那些生活在山里的人以外,外面人很少见到过它们的真正容颜,很多人都不认识茴鱼,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显得十分神秘。

30617895c4268ea8062d2364ce4bf60e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黑龙江茴鱼一年四节都在捕食,只有产卵期进食性稍差一些。茴鱼的食物以水生昆虫及螺丝等软体动物等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夏季则喜欢在浅水处捕食水生昆虫,或者捕食落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及飞蛾。每逢到了夏天的傍晚,透过清澈的溪流,常能看见几条茴鱼停留在湍急溪水的中下层,转动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上空翩翩起舞的飞娥。一旦有飞蛾溅落水面上,还没等到被湍急的水流冲走,立刻会有几条茴鱼同时冲上去,被其中一条茴鱼一口叼住,立刻拖到水下。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季,溪流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茴鱼仍在冰下不停止摄取食物,以补充营养,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茴鱼常年进食,而且十分凶猛,是溪钓的极好对象。

黑龙江茴鱼在一年之中,有两次洄游:一次发生在春季,为了生殖及索铒它们逆水朝上游洄游;再一次发生在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之前,为了躲避冬季的冰冻,而洄游到溪流的下游。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为4冬龄,繁殖季节约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这段时间。此时,性成熟的亲鱼集群结队地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在那里互相追逐,然后产下鱼卵,粘附在河底的砾石上面。到了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以后,茴鱼又会积聚在一起顺流而下,开始朝溪水较深的下游集结,准备在那里越过漫长的冬季。

几乎所有的冷水性鱼类,多为肉食性鱼类,黑龙江茴鱼也不例外。而冷水鱼生长较为缓慢,又多生活在无污染溪流中,肉质尤为细嫩,味道鲜美,无土腥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茴鱼的鱼肉更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鱼类,其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况且它的肉里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微量原素的含量均是其它鱼肉的数倍,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黑龙江茴鱼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黑龙江茴鱼是一种中小型鱼类,个头一般都在50—400克之间,很难见到有超过500克重的大鱼。茴鱼的身体呈长而侧扁状,尾柄较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较大;鳞细小,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呈圆凸形,呈旗状;脂鳍较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为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均为深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逐渐消失。

黑龙江茴鱼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鱼的活动环境多在溪水的中下层活动,从70公分到2米水深中不等,鱼层高低不很稳定。不过,它们每次洄游的距离都十分短,只是从溪流的下游迁徙到上游,或者从上游迁徙到下游。由于茴鱼的数量较少,不可能像其它鱼类那样密密麻麻地大规模地迁徙。即使它们在迁徙的途中,也是几条或十几条地积聚一起,进行着小规模的洄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