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川陕哲罗鲑

2022-11-26 22:54:27 125

川陕哲罗鲑的简要介绍

川陕哲罗鲑拉丁学名Hucho bleekeri,世界上5种哲罗鲑属鱼类中分布最南(北纬29-33°)的种类。

c56ecadeb0330ba9726b1fe0282183b6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川陕哲罗鲑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及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及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还包括水鸟和水生兽类等,有时也吃腐肉。

3d1541569878ad5eabda0d5e7076c5e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川陕哲罗鲑繁殖期为每年3-5月,各地区略有差异。在中国四川大川河为3月中下旬、青海玛柯河为4月上旬。产卵要求水温4-10℃,底质为砂或砂石,水深15-80厘米。产卵区一般位于河流上游有急流深水的中部近岸缓流区。川陕哲罗鲑是筑巢产卵,产卵亲鱼在适宜的河床挖掘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窝,直径150-300厘米,产卵巢的大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巢内流速0.4-0.6米/秒。受精卵较大,3-4毫米,黄色,无粘性,沉性卵,在巢内孵化,孵化期较长。川陕哲罗鲑在产卵前有逆水溯游现象。

中国内外学者将川陕哲罗鲑与北纬40°以北的同属哲罗鲑所呈现点状隔离分布现象,视为沧海桑田、山川地理巨变的考证素材,推论川陕哲罗鲑是第四纪冰川期由北方南侵的残留鱼类,是研究中国鱼类区系形成和古地理学的有力证据之一,在动物地理学、古生态及鱼类系统与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在2004年开展的川陕哲罗鲑专项调查中还了解到,在玛柯河地区川陕哲罗鲑与当地农业生产具有密切关系。每年春季,当地藏族群众每当见到川陕哲罗鲑在特定区域内出现时,便知道种地时间到了。

1988年,川陕哲罗鲑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同时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2012年, 川陕哲罗鲑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川陕哲罗鲑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背鳍Ⅲ-Ⅳ~10-11;臀鳍Ⅲ~8-9;胸鳍Ⅰ~13-15;腹鳍Ⅰ~8-9;尾鳍分支鳍条18。侧线上鳞31-36,侧线下鳞25-27至腹鳍;鳃耙5+10;椎骨37+24。
川陕哲罗鲑体长375-640毫米:体长为体高4.5-4.9倍,为头长4.1-4.7倍;头长为吻长3.4-3.8倍,为眼径5.5-5.6倍,为上颌长2.2-2.4倍,为最长背鳍条长1.9-2.2倍,为臀鳍条长1.7-2倍,为胸鳍长1.6-1.7倍。为腹鳍长1.7-2.2倍,为尾鳍条长1.4-1.5倍,为尾柄长1.6-2;尾柄长为尾柄高1.5~1.8倍。
川陕哲罗鲑体长梭形,略侧扁。头部无鳞。吻钝尖。眼侧位。眼间隔宽。口大、端位。上颌伸过眼后缘。前颌骨有齿18,上颌骨有齿50。下颌每侧有齿14。腭骨齿13。犁骨前端有3-4个齿,两侧各有4个齿。舌有齿2行各6-7个。鳃孔大。鳃耙粗短。鳃膜骨条13。鳃膜分离且游离。肛门临近臀鳍始点。鳔长大1室。胃发达。鳞为小圆鳞,无辐状沟纹。侧线完整,前端稍高。
川陕哲罗鲑背鳍始于体前后端的正中点,第1分支鳍条最长,鳍背缘微凹。臀鳍约始于腹鳍基到尾鳍基的正中点。脂背鳍位于臀鳍基正上方。胸鳍侧下位,尖刀状,远不达背鳍。腹鳍约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远不达肛门。尾鳍叉状。头体背侧蓝褐色,有“十”字形小黑斑,斑小于瞳孔;腹侧白色。小鱼体侧常有6-7个暗色横斑。鳍淡黄色;生殖期腹部、腹鳍及尾鳍下叉橘红色。

川陕哲罗鲑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川陕哲罗鲑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岷江、青衣江上游,四川省和青海省大渡河中上游,以及位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