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巨魾

2022-11-26 22:21:01 126

巨魾的简要介绍

巨魾拉丁学名Bagarius yarrelli,为鲇形目,鮡科,魾属一种热带淡水鱼类。

115b893339e4a656417fc26d0dfeca4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食物以小鱼为主。性迟钝而贪食,可用拉网或沉钩捕获。个体很大,可超过50kg。肉呈黄色,俗称面瓜鱼,概源于此,是产地主要食用鱼。

巨魾是真正的大型鱼类,体长可达到200厘米。它们在湍急的河流中生存,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体重,还有强健有力的身体以及适合高速游泳的身形。巨魾的皮肤棕栗色,身体流线形,头部宽大、略扁。并且它的头部很长,俯视大约是一个长腰的梯形。这种前冲势头极其突出的造型表明了它凶猛掠食性动物的本质。巨魾非常好分辨,它的吻部前凸,上唇覆盖下颚,尤其口边一对胡须和普通的鲇鱼不同。一般的鲇鱼须子大家都会说“一根胡子”之类的,但巨魾的口须基部扁平,质感也颇强韧,向外扩出一个半弧,好似嘴唇边上延伸出的两把镰刀。也是正是这个威风的头颅与口须,使它被认定为鲇鱼家族中勇猛激进的“鹰派”人物,从而得到“老鹰鸭嘴”这个名字。

成年后的巨魾胸鳍与背鳍宽大,长有很长的飘鳍。这个集外貌古怪、气场威风、传说恐怖于一体的奇异鱼类,是收藏爱好者们的追捧品种。幸好它的幼体性情不太凶暴,并不抗拒同体型的鱼只的混养。也就是说,小时候的巨魾,可以给你“省个地方”。另外它只需求中性的水质,22°C~26°C的水温,其间可接受变化浮动的范围较大,算是比较好养的鱼种。

2012年3月24日人工繁殖试验成功,4月20日再次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苗约1000尾;观察记录了巨魾的胚胎发育过程。孵化水温27℃时,巨魾的出膜时间为20h。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巨魾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背鳍条I—6;臀鳍条i—9;胸鳍条I—11;腹鳍条i—5。鳃耙8一ll。体长为体高的5.1——5.9倍,为头长的3.2—3.4倍,为尾柄长的50—5.7倍,为前首长的2.5—2.7倍。头长为吻长的1.8—2.0倍,为眼径的7.8—12.5倍,为眼间距的31—3.7倍,为头宽的1.3—1.4倍,为口裂宽的1.9—书.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6—4.4倍。体延长,背鳍以后暗呈圆筒形。头部背面及体表布满纵向峙突,胸腹而光滑。头较宽,向前逐渐纵扁,呈楔形。眼位头的背面,呈椭圆形,眼缘不游离。上枕骨和项背骨背面无峙状棱突。鼻孔靠近吻端,后算孔呈短管状。鼻须甚短,仅及后鼻孔。须须发达,宽扁,后伸可达胸鳍基后端。(亥页)须纤细,外侧(亥页)须可达眼后缘的垂直下方。鳃盖膜游离,不与鳃峡相连。背鳍具l骨质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c脂绍短,其起点距背绍基后端略大于其后端距尾缩基。臀鳍起点与脂鳍起点相对或略后.至尾鳍基的距离远不及至胸鳍基后端。胸鳍水平展开,硬刺后缘带弱齿,刺端为延长的软条,后伸可及腹绍基后端。腹鳍起点位于背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等于或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深分又,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活体全身灰黄,在背鳍基后方、脂鳍基下方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鞍状斑,两侧向下延伸超过侧线。颌须背面、偶鳍背面、尾绍、有时躯体背部和两侧均散有黑色斑点。背鳍和臀绪中部各有一黑带。

巨魾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为中国云南特有的大型底栖肉食性鱼类,分布于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水系。栖息于主河道,常伏卧流水滩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