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大头鲤

2022-11-19 14:01:50 115

大头鲤的简要介绍

大头鲤拉丁学名Cyprinus pellegrini,是鲤科、鲤属鱼类。

3bb11cdd476b3cd3d842dbdf01769f9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中国江川历史上盛产“大头鲤”,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考证材料。但据江川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早在“新人”时代(距今约二至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星云湖畔采摘植物或捕食鱼类。从出土文物中的石器和陶片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星云湖畔劳动生息繁衍。明正德(1506年至1520年)年间有记述:“其渔利之富向为滇中著名”。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记录是“碌鱼”,产于星云湖中,似鲤而首巨,身肥味美,俗呼“大头鱼”。其脑浆营养价值更高。每年产3.5-4万千克,销玉溪、黎县等地。民国六年(1917年)星云湖大头鲤迭年产额之衰,前三十年网孔大,鱼亦大。今有密眼网日夜捞之则鱼势甚衰,年产量约1500千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实业部统计,“星云湖鱼产量(江川县),大头鱼约一百担”。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大头鲤在大街、渔村等集市销售量仍为数颇多。

大头鲤喜水质较清澈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主要以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生,兼食轮虫和硅藻等,食性单一,大小个体食性差异不大。

大头鲤通常在一龄鱼中已有50%的个体性成熟,体重52克,而雄性体长仅117毫米,体重32克。大头鲤分批产卵,通常分为两批,两批之间相隔7天。每批产卵3天,过7天再产第二批卵。产卵期较长,自4月初开始直到9月,在5-6月产卵者居多,卵通常在晴天拂晓3-5点产于水下1-2米处,产黏性卵,卵黏附于水生管束植物上。

c83d70cf3bc79f3df8dc9662dbebda11728b47108305_九雷图片转换器.png

星云湖内的大头鲤与抚仙湖内的抗浪鱼互不来往,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美妙奇观。星云湖与抚仙湖相离仅1000米,两湖犹如亲姐妹,中通隔河。距海门桥半里处,有巨石如屏耸峙岸侧名曰“界鱼石”。河水清澈,可见星云湖大头鲤至石而返,抚仙湖的抗浪鱼抵石而回。彼此如禁,并不通界,其景致甚为壮观。

大头鲤是适应高原中小型湖泊的特殊类群,它的生物学特点,反映湖泊变迁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大头鲤在20世纪50-60年代,在所分布的两个湖中占有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鲤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鲅、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滥捕;大头鲤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

1979年,中国江川渔场用池塘人工繁殖大头鲤获得成功;1988年后又生产大规格鱼种放湖,使鱼产量逐步增长。2000年,在中国星云湖东岸成立大头鱼原种站,2001年以来每年向星云湖和杞麓湖投放一定数量人工繁殖所得培育而成的夏花和鱼种。 200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开展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的研究工作。

1989年,大头鲤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90年,大头鲤被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1998年,大头鲤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2007年,大头鲤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大头鲤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大头鲤的体型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体型似鲤。大头鲤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或有一对较短的口角须(若与其他鲤鱼杂交后,其后代口角须变的较为明显)。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
大头鲤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黄绿色光泽;背鳍灰黑色,胸鳍、腹鳍和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稍带红色。

大头鲤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大头鲤仅分布于中国云南星云湖和杞麓湖(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