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后背鲈鲤

2022-11-18 14:52:51 124

后背鲈鲤的简要介绍

后背鲈鲤拉丁学名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alis,是中国澜沧江、怒江特有鱼类。

64573b4c56590a0f0cd9cd7fe2c6864d.jpeg

后背鲈鲤食性为肉食性,以小鱼小虾为食,常见个体3~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

由于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后背鲈鲤的资源量不断减少,已成为濒危珍稀鱼类。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后背鲈鲤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测量标本3尾,体长149—212mm,采自云南六库、下关、剑湖。
背鳍iv-8;臀鳍iii-5;胸鳍i-16—17;腹鳍ii-8—9。侧线鳞,背鳍前鳞32—35,围尾柄鳞16—19。第一鳃弓外鳃耙10。下咽齿3行,2·3·5—5·3·2。 体长为体高的3.9—4.3倍,为头长的3.4—3.6倍,为尾柄长的5.9—6.2倍,为尾柄高的9.2—9.9倍。头长为吻长的3.2—3.4倍,为眼径的5.9—6.5倍,为眼间距的3.2—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1.7倍。 体延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背腹缘稍呈弧形。头长,吻稍宽扁,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吻皮止于上唇基部,与上唇分离,在前眶骨前缘无明显缺刻。唇较肥厚,包在颌外表,上唇两侧扩大;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较深,前伸至颏部中断。口亚上位,成一斜裂,下颌稍突出,上颌末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上下颌内侧有细密的角质颗粒。须2对,发达,口角须稍长于吻须,后伸超过眼后缘。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缘。眼侧上位,眶间平坦,眼间距较宽。鳃孔较大,鳃盖膜于眼后缘与前鳃盖骨后缘之间的下方与峡部相连,间隙甚狭小,峡部裂沟较深,前伸达两上颌末端连线的中点。鳞较小,胸腹部及背部鳞片更小,埋于皮下,无裸露区。侧线完全,人后和缓下弯至腹鳍基上方后平直地伸入尾鳍基中央。背鳍基具鳞鞘,腹鳍基具腋鳞。
背鳍外缘平截微凹,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较粗,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尾鳍基小于或等于距眼后缘。胸鳍末端稍圆,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下方,其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吻长。臀鳍后伸不达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接近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
鳃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咽齿稍侧扁,末端尖而弯曲。
浸制标本背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零散不规则黑褐色斑点,不成条纹。头背及头侧斑点较大,色较深。背鳍及尾鳍微黑,其它各鳍灰白。

后背鲈鲤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澜沧江、怒江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