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圆口铜鱼

2022-11-17 11:47:34 119

圆口铜鱼的简要介绍

圆口铜鱼拉丁学名Coreius guichenoti,是鲤科、铜鱼属鱼类。

d6ca7bcb0a46f21fbe09cde3736c7c600c3387440060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圆口铜鱼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常见个体以0.5~1千克为多,最大可达3.5~4千克。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已经在中科院水生生物所获得成功,四川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人工养殖。

圆口铜鱼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其摄食活动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春、秋季摄食强烈,冬季减弱,昼夜均摄食,但白昼摄食率低于夜间。

圆口铜鱼2-3龄性成熟,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屏山,并上至金沙江云南朵美一带。生殖季节一般在4月下旬至7月上句,以5~6月初较为集中。怀卵量1.3~4.03万粒,在具有卵石河底的急流滩处产漂流性卵,产出的卵迅速吸水膨胀并在顺水漂流过程中发育孵化。卵膜径一般为5.1~7.8毫米,卵周隙较家鱼大,卵膜较厚。水温在22~24℃时,受精卵经50~55显示即可孵出。

由于产卵场的破坏,圆口铜鱼缺乏补充群体,圆口铜鱼资源越捕越少,已成为偶获种,而圆口铜鱼由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驯养难度大,研究仍停留于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方面,保护压力十分巨大。由于圆口铜鱼资源有限,许多基础研究无法开展。如圆口铜鱼的性腺发育及调控技术、圆口铜鱼主要疾病小瓜虫病的入侵机理及防治方法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虽然突破了圆口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但其苗种成活率极低。只有将人工繁殖鱼苗培育成亲鱼、实现全人工繁殖后,才能实现圆口铜鱼的物种保护。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圆口铜鱼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平扁。吻宽圆。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唇厚,较粗糙。口角具较长的游离膜质片。唇后沟间距较宽。具须1对,极粗长,后伸达胸鳍基部。眼甚小,距吻端较至鳃盖后缘为近。鼻孔大,鼻孔径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前缘。鳞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区覆盖多数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腹鳍和尾鳍基部同样覆有若干小鳞。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完全,极平直。
背鳍较短,无硬刺,外缘深凹形,第一、二根分枝鳍条显著延长,其起点至吻端与至臀鳍基部中点距离相等。胸鳍宽且大,特别延长,前数根鳍条甚长,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腹鳍稍后,腹鳍至胸鳍基部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肛门靠近臀鳍,位于腹、臀鳍间的后1/6~1/7处。臀鳍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上下叶末端尖。上叶较长。下咽骨宽,下咽齿发达,齿略呈侧扁,第一枚齿末端具尖钩。鳃耙较短小,不发达。肠管粗,其长一般略大于体长,为体长的0.9~1.2倍。鳔2室,前室包于厚膜质囊内,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粗长,为前室的2.5~4.0倍,但普遍退化,或前室极小。后室粗长,长达前室的5.0~6.0倍;或前室大,后室极细长;部分个体前、后室均大。腹膜银白色略带金黄。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圆口铜鱼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圆口铜鱼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