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小体鲟

2022-11-16 13:35:08 260
小体鲟

中文名:小体鲟

别名:

纲目:淡水鱼

科属:鲟形目 鲟科 鲟属

体长:100-125厘米

体重:6-6.5kg

寿命:可达40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体色变化较大,但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

小体鲟的简要介绍

小体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ruthenus,外文名Sterlet,无亚种。

898944bdf60409b977c73fff1b3e1de0_九雷图片转换器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小体鲟是一种淡水定栖性鱼类,通常不作远距离的洄游。小体鲟洄游性种类在春季汛期时开始上溯产卵,汛期水量愈大,参加洄游的个体越多,溯河愈远。小体鲟经过持续4-5周的洄游达到产卵场产卵。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也伴着亲鲟一起洄游。产后的亲鱼缓慢降河至河湾、沙滩或泥质河道处觅食。小体鲟有时降河至伏尔加河等河流入海口(水深8米以内)的咸水水体中摄食。

小体鲟主要摄食摇蚊等多种昆虫的幼体,也摄食小型软体动物、寡毛类、多毛类、蛭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在其他鱼类产卵期间,小体鲟还摄食这些鱼类包括其他鲟鱼类的卵,胃中内含物有一半以上是鱼卵。在蜉蝣等昆虫大量发生时,小体鲟有时可跃出水面捕食昆虫。

小体鲟为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以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雄鱼和雌鱼的生长差别不大。在楚雷姆河春季雌鱼生长较雄鱼快;从地区上看,楚雷姆河小体鲟生长速度接近额尔齐斯河的小体鲟生长速度,而超过叶尼塞河的。在自然水域中,小体鲟可与俄罗斯鲟、闪光鲟、裸腹鲟及西伯利亚鲟杂交。在人工条件下,小体鲟可与欧洲鳇实现属间杂交。

各水域小体鲟群体的年龄组成中以4-7年龄为主。小体鲟营水库生活后,由于环境变化影响小体鲟的繁殖,致使群体中老龄鱼增多,而这些老龄鱼并不参加繁殖。小体鲟的雌雄性比整体上是1:1,其中在产卵场,雄鲟约占60-70%;在育肥场,两性大致相等;在深水越冬场所,雌鲟多于雄鲟。

小体鲟是性成熟较早的鲟种,大多数种群的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在8年以下,雄鱼4-5龄性成熟,雌鱼5-9龄性成熟。小体鲟的繁殖周期,有人认为是每年产卵,也有人认为是间隔1年甚至更长时间产卵。有人发现,在多瑙河河,雄鲟和较年轻的雌鲟是每年产卵,而较老的雌鲟每两年产卵一次。小体鲟怀卵量相对较小,在多瑙河河中游、卡马河、伏尔加河中游、北德瓦纳河、齐姆林水库、额尔齐斯河,小体鲟的绝对怀卵量分别为0.7-10.8万粒、0.39-13.76万粒、0.42-7.64万粒、0.68-14.96万粒、0.71-3.07万粒、0.59-1.63万粒。小体鲟的卵呈深灰色;卵径较小,为2.01-2.86毫米;卵粒重8-9毫克。

小体鲟的产卵场有两种,一种是春水形成的漫滩,一种是河床。在河床型产卵场,小体鲟在水深7-15 米处产卵,卵主要产在直径1-7厘米的卵石上,很少产在砾沙上;产卵处水流速度1.5-5米/秒。小体鲟越冬的河床凹坑一般就位于产卵场的附近。在水库,小体鲟一般在水库的上游端产卵。小体鲟在春季汛期产卵,产卵适宜水温12-17℃,水温升高到20℃或21℃或低于9.4℃时,停止产卵。

雄鲟先于雌鲟达到产卵场,此时水温9-11℃,雌鲟到达产卵场时水温12-13℃。产后雌鲟一般立即离开产卵场往下游迁移,而雄鲟继续滞留在产卵场一段时间,参与其他雌鲟的繁殖。在繁殖活动期间,小体鲟几乎不摄食。在伏尔加河,水温10℃时,小体鲟胚胎孵化的时间是320小时以上,在20℃时最多只需要80小时。刚出膜的仔鱼全长6-7毫米,出膜6-10天后小体鲟仔鱼卵黄消失,1个月后达3-4厘米,当年可达8-18厘米,个别的达25厘米。

历史上,小体鲟的捕捞产量较大,其中以伏尔加河水系的小体鲟产量最大。1935-1939年,世界各地小体鲟的年捕捞产量累计750-800吨,其中俄罗斯约占700吨。后来,俄罗斯境内大多数水域的小体鲟渔业被关闭,只保留少量的雄性小体鲟捕捞用于与欧洲鳇的雌鲟杂交。在多瑙河水系,1958-1981年小体鲟的平均年捕捞量为63.5 吨,其中前南斯拉夫占57.5%,保加利亚占28.1%。1984-1989年,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的多瑙河水系,小体鲟的平均捕捞产量为4.7吨。后来,几乎所有水域中的小体鲟资源量已明显减少。小体鲟在多瑙河只局限在中游和上游,下游的群体已基本消失。

小体鲟物种受到的主要威胁是河流建坝造成的影响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小体鲟分布区的几乎所有河流都已建坝,由此造成小体鲟的主要栖息地和产卵场的丧失。水电工程对水流的调节直接地影响了小体鲟的产卵,特别是春季低水位引起了沿江小体鲟卵和幼鱼的大量死亡。水文节律的改变特别是流速的降低也引起了小体鲟繁殖系统的退化。

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止,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和德国都有小体鲟的人工养殖,小体鲟还被引种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进行养殖。1993年,小体鲟在德国的养殖产量估计为5吨。小体鲟与欧洲鳇的杂交种,生长迅速,后代可育,已在欧洲许多国家养殖。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小体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在鲟形目内,小体鲟的检索特征是: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侧骨板比躯干部颜色浅,鳃耙无结节;侧骨板数多于55,吻端下有2-4个突状物。
小体鲟个体较小,除个别可以达长125厘米、重16千克外,一般不超过100厘米长、6-6.5千克重。小体鲟体高为全长的5.9-16.6%,头长为全长的14.6-30.5%。吻长变化很大,为头长的27.8-63.5%。有的学者认为在小体鲟分布的各水域中,小体鲟存在钝吻型和尖吻型两种类型。小体鲟背骨板11-18枚,侧骨板56-71枚,腹骨板10-20枚,背鳍条数32-49,臀鳍条数16-34,腹鳍条数25-45,鳃耙数11-27。
小体鲟体色变化较大,但背部常呈深灰褐色,腹部黄白色。骨板行之间有大量小骨板分布。下唇中部裂开(据此可区别于裸腹鲟)。吻须有纤毛。

小体鲟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水域分布于俄罗斯的黑海、里海、鄂毕河、叶尼塞河等淡水水域中。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试养,仅分布于新疆鄂毕河上游的额尔齐斯河的水系(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盐池渔场)。
国家分布: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德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小体鲟栖息于河流的低地和丘陵地带,通常滞留在河床的低洼处,那里的底质为石质、砾石质或沙质。在水库,小体鲟则栖息在水体流动的水库上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