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淡水鱼

西伯利亚鲟

2022-11-16 12:07:30 87
西伯利亚鲟

中文名:西伯利亚鲟

别名:钝吻鲟

纲目:淡水鱼

科属:鲟形目 鲟科 鲟属

体长:可达2米

体重:200-210kg

寿命:60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有半洄游型和定居型两种生态类型

西伯利亚鲟的简要介绍

西伯利亚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baerii,外文名Siberian sturgeon,无亚种。

cbb8b86e897ba8a6505a12a3a88d108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西伯利亚鲟的外形和生物学特性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相似,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的支流)和叶尼塞河,西伯利亚鲟可以与小体鲟自然杂交。

西伯利亚鲟由于生活在淡水中,适应性强,耐低温,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变异大,食性广,生长潜能大。西伯利亚鲟主要有两种生态类型,即半洄游型和定居型。半洄游型种群平时栖息在河口或河口三角洲水域,性成熟后沿河流上溯较长的距离(1600-3000千米)去产卵,洄游过程中在河床低洼处越冬(称为“冬季型鲟鱼”)。定居型种群主要栖息在河流中游和上游的河汊处,没有明显的洄游现象。定栖性种群的数量明显少于半洄游型种群的数量。贝加尔湖的西伯利亚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类型:湖泊——河流型。它们平日栖息在湖泊之中,到繁殖季节,则洄游约1000千米到河道中(色楞格河)产卵。

西伯利亚鲟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其中主要是摇蚊幼虫。在河口和三角洲,食物中主要有端脚类等脚类和多毛类。在摄食动物性食物的同时,也摄食有机碎屑和沉渣,这些碎屑和沉渣有时占到胃中内含物的90%以上。引种到波罗的海的西伯利亚鲟,其胃内含物中有时可见有小鱼。

西伯利亚鲟在不同自然水体中生长速度变异较大,生长最快的是鄂毕河和贝加尔湖中的西伯利亚鲟。研究发现,西伯利亚鲟的生长速度没有性别差异。西伯利亚鲟移植到欧洲水域后,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64年把贝加尔湖中的西伯利亚鲟幼鲟移植到波罗的海后的第二年底,全长和体重分别达46-50厘米和0.415-0.500千克;第三年达60厘米、1.0-1.2千克,在第三年的8月份和9月份还分别捕得一尾长69厘米、重1.69千克和长78厘米、重2.65千克的个体。贝加尔湖中的西伯利亚鲟幼鲟放流到拉多加湖一年后。体重达0.20-0.35千克。在温水养殖条件(冬季10℃,夏季25-30℃)下,西伯利亚鲟的生长速度可以达到在天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的10倍。

西伯利亚鲟性成熟比那些分布靠南的鲟鱼要迟,雌鲟初次性成熟年龄在19-20年以上,雄鲟17-18年以上。雌鲟多数在25-30年成熟,雄鲟多数在20-24年成熟。勒拿河中的西伯利亚鲟性成熟相对较早,雌鲟11-12年成熟,雄鲟9-10年成熟。在西伯利亚各水域,西伯利亚鲟雌鲟繁殖周期至少为3-5年,雄鲟一般为2-3年。在人工温水条件下,西伯利亚鲟性成熟年龄可提早,繁殖周期也可缩短。在前苏联和法国的温水养殖基地,来自勒拿河的西伯利亚鲟雌鲟7-8年成熟,繁殖周期1.5-2年;雄鲟3-4年成熟,然后每年都可繁殖。

在西伯利亚各水域中,西伯利亚鲟产卵繁殖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水温跨度较大,9-18℃。在西部地区(鄂毕-额尔齐斯河),西伯利亚鲟产卵比东部的(勒拿河)要早,产卵的最适水温11-16℃。在欧洲的温水养殖中,产卵所需的水温来得比较早,获得卵子的时间是l-4月。西伯利亚鲟移植到欧洲自然水域中后,没有关于其自然产卵的报道。

116b747d30dfa628b19bcf095643cf3e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西伯利亚鲟存在一步产卵洄游和二步产卵洄游两种类型。与其他多数鲟种不同的是,产卵场中西伯利亚鲟的雌雄性比接近1:1。已知在鄂毕-额尔齐斯河中,在平均水温13.4℃和20.7℃时,西伯利亚鲟胚胎孵化所需要的积温分别为2345℃·小时和1697℃·小时。刚出膜的仔鱼平均长10.5毫米,重13.9毫克。平均水温17-18℃时,仔鱼在出膜后的第4天或第5天开始摄食外源食物,此时它们平均长22毫米,重35.4毫克。

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受河流调水影响,西伯利亚鲟繁殖群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繁殖群体高龄化、雌雄性比升高的现象。此外,产卵场中尚未成熟的个体数量增加。

西伯利亚鲟是西伯利亚地区最有经济价值的鱼类之一,最高产量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年捕捞产量达1280-1770吨,其中鄂毕河捕捞产量占80%以上。此后,西伯利亚鲟产量大幅度下降,在鄂毕河,1932-1938年最高年捕捞量曾达到1401.1吨,1979年下降到152.7吨,1994年许可捕捞的只有约9.2吨。

导致西伯利亚鲟资源状况日益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建坝引起的产卵场缩减、过度捕捞(主要是偷捕)和环境污染。

1976-1981年,39万尾人工繁殖和养殖的西伯利亚鲟幼鲟放流到西伯利亚中南部安加拉河的布拉茨克水库。但直到现在,西伯利亚鲟的人工增殖放流对西伯利亚鲟的资源恢复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除贝加尔湖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外,来自勒拿河等水系的西伯利亚鲟主要用做商业养殖。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农业农村部2019年7月29日发布的《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西伯利亚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身体最高点不在第一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侧骨板通常与躯干部颜色相似。鳃耙有几个结节(一般为3个)。
西伯利亚鲟最大可长达200厘米、重200-210千克,60年龄。东部地区(勒拿河和科雷马河)的个体明显较小,最大不超过10-16千克。
西伯利亚鲟头长为全长的16.7-27%,体高为全长的9-16.6%。和小体鲟一样,吻长变异最大,吻长为头长的33.3-61%。吻长与头长之比值以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的西伯利亚鲟最小,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的西伯利亚鲟最大,贝加尔湖的西伯利亚鲟居中。西伯利亚鲟背骨板10-20枚,侧骨板32-62枚,腹骨板7-16枚,背鳍条数30-56,臀鳍条数17-33,鳃耙数20-49。
西伯利亚鲟体色变化较大,背部和体侧浅灰色至暗褐色,腹部白色至黄色。西伯利亚鲟骨板行间的体表分布有许多小骨片和微小颗粒,幼鱼骨板尖利,成鱼骨板磨损变钝。口较小,下唇中部裂开。吻须光滑或着生少许纤毛。鳃耙扇形。

西伯利亚鲟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水域:西伯利亚鲟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自西部的鄂毕河,经叶尼塞河、帕亚希纳河、哈坦加河、阿纳巴尔河、奥列内克河、勒拿河河、因迪吉尔卡河,至东部的科雷马河的所有西伯利亚大河中均有分布。此外,在贝加尔湖也有西伯利亚鲟的分布,形成西伯利亚鲟的陆封种群。
引种地: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将勒拿河和贝加尔湖等水域的西伯利亚鲟幼鲟放流至波罗的海、伏尔加河及拉多加湖等水域,虽然观察到西伯利亚鲟在这些水域中的生长和分布,但由于西伯利亚鲟在这些水域中很容易被捕捞,特别是这些水域不具备诱发西伯利亚鲟产卵的自然条件,因此西伯利亚鲟最终未能在欧洲这些水域中形成稳定的自然群体。20世纪70年代,西伯利亚鲟成鱼引入到法国和匈牙利,80年代初期,这些引进的西伯利亚鲟即实现了人工繁殖。到80年代末期,西伯利亚鲟又从匈牙利引入到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中国、日本等国也引进了西伯利亚鲟进行养殖。
截至2019年分布国家如下:
现存(居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 可能现存(居民):蒙古。绝种:中国。
西伯利亚鲟多栖息在河流的中、下游,可以进入半咸水水域,栖息到北冰洋的海湾,但极少进入海水水域。它们一般整天停留在河床较深的地方。贝加尔湖亚种营纯淡水生活,一般栖息在20-50米深的区域,也可栖息到100-150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