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蜷缩在树洞里或洞穴中休息,整夜出来觅食,它们利用自己可卷曲的尾巴爬树以追捕猎物。饮食主要由蚂蚁和白蚁组成。它们通过其敏锐的嗅觉很容易定位的蚁巢,并且可以使用其大的弯曲爪轻松拆除蚁堡。为了防止叮咬,该物种长有特别的肌肉,可以闭合鼻子和厚厚的眼睑来保护眼睛。偶尔也捕食其他柔...
虽然属于地栖动物,但善于利用其适于抓握的尾部攀爬。除交配季节外,大部分时间独自生活。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大部分时间都在洞穴或岩石中度过。受惊时则蜷缩成球形。通常每胎产1仔(有时2仔)。由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印度穿山甲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在野外罕见。印度穿山甲与穿山甲非常相似,体形比穿山甲大,与穿山甲...
中华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喜炎热,能爬树。能在泥土中挖深2-4米、直径20-30厘米的洞。末端的巢直...
幼体栖息在小溪内回水处,溪沟宽2.0m左右,沟边箭竹和灌木茂密,将溪沟上空遮盖。成体非繁殖期远离水域,营陆栖生活,隐蔽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凤头蜂鹰外文名Oriental Honey-buzzard,为中型猛禽,有6个亚种。凤头蜂鹰有一部分为留鸟,一部分为候鸟,但均较为罕见。分布于中国境内的除了海南岛外均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迁来,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迁走。平时常单独活动,冬季也偶尔集成小群。飞行灵敏具特色,多为鼓翅飞翔。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
白兀鹫外文名Egyptian vulture,体形非常大,有3个亚种。白兀鹫是群居的鸟类。在飞行时经常会随热流上升。它们吃多种食物,包括哺乳动物的粪便(尤其是人类)、昆虫、尸体、植物及细小的猎物。 研究显示它们吃哺乳动物的粪便可以帮助它们摄取类胡萝卜素色素,令其面部皮肤呈鲜黄及橙色。 它们一般较为寂静,但若受到骚扰则会...
胡兀鹫外文名Bearded Vulture,有3个亚种。胡兀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与其他猛禽混群。常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地飞行和翱翔,头向下低垂,并时常左右转动,眼睛紧盯地面,寻觅动物尸体。由于它嗜食腐肉和骨头,所以脚有所退化,但高而侧扁的喙变得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象钢钳一样。依靠强大的喙从动物尸体上去撕下...
黑翅鸢外文名Black-winged Kite,小型猛禽,有5个亚种。多数地区的黑翅鸢系留鸟不迁徙,中国在云南省为留鸟,在浙江、广西、河北为夏候鸟。春季于4-5月到达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黑翅鸢常单独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有时也在空中盘旋...
卷羽鹈鹕外文名Dalmatian Pelican,是一种大型的白色水鸟,无亚种。卷羽鹈鹕喜群居。鸣声低沉而沙哑。喜群居和游泳,但不会潜水,也善於在陆地上行走。颈部常弯曲成“S”形,缩在肩部。卷羽鹈鹕会迁徙一段短距离。它们飞行时的姿态很优美,将颈昂起像鹭科,而且整群会一同飞行。卷羽鹈鹕以鱼为主食。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
斑嘴鹈鹕外文名Spot-billed Pelican,有2个亚种。斑嘴鹈鹕一般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善游泳,飞翔力亦强,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亦常在水面上空翱翔。游泳时颈伸得较直,嘴斜朝下。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蛙、甲壳类、蜥蜴、蛇等。斑嘴鹈鹕通常结群营巢。通常营巢于湖边和沼泽湿地中高大的树上。巢相当庞大,用树枝和干草构成。每...
白鹈鹕外文名Eastern White Pelican,大型水禽,无亚种。白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常成群生活。善飞行,亦善游泳,在地上亦能很好的行走。飞行时头向后缩,颈弯曲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利用上升的热气流来回翱翔和滑翔,但通常没有鹰飞得高。在水中游泳时,颈常曲成乙字形,并不时地发出粗哑的叫声。...
黄嘴白鹭外文名Chinese Egret,是中型涉禽,无亚种。黄嘴白鹭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4月下旬可飞到繁殖地,5月产卵,每窝2-5枚,孵化期24-26天,育雏期35-40天,10月南迁越冬。每年4月和11月进行春秋两季的迁徙活动。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也吃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
岩鹭外文名Pacific Reef-egret,中型涉禽,有2个亚种。岩鹭是一种有高度领地意识的物种,大多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以家族为单位聚小群活动,占领一小片礁或海岸。通常只在岩岸出现,常停立于海边岩石上或飞跃于浪花间,贴近海面飞行。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这也是它与其他鹭类在习性上的区别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动,但...
白腹鹭外文名White-bellied Heron,大型迁徙性涉禽,无亚种。白腹鹭是迁徙种类。常单个或成4-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见人即飞。飞行时两翅扇动虽然缓慢,但飞速却甚快。叫声高而粗哑。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性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
栗头鳽外文名Japanese Night-heron,无亚种。栗头鳽是迁徙性鸟类,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数都迁往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等地越冬。迁徙时部分经过我国上海、香港、福建等地,迁徙时间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栗头鳽性隐秘,是一种夜行性鸟类,性胆小而机警,常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也常活动...
黄斑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100~1845米的较高山区,山上刺灌丛及箭竹、杂草丛生,水源丰富,沟渠上游多为沼泽地,该地区石灰岩溶洞较多,许多地方有泉水涌出,气候多阴雨浓雾,环境阴暗潮湿。成鲵主要栖居于丛林之中,营陆栖生活,白天栖息在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石穴间或土洞内,地面腐殖质较多、泥土松软,隐蔽其间。成鲵...
生境:该鲵生活于海拔1770~1860m的小山溪及其附近,流溪水量小,坡度不大,水底多碎石,溪边以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习性:成鲵营陆栖生活,白天多隐蔽在小溪边或附近的石块下。成鲵主要捕食昆虫和虾类。繁殖期,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石块底面,另一端漂于水中。卵袋长39~79mm,中段直径10~11mm,其自...
生境:该鲵生活于海拔900~2350m的山区。成体多栖于小山溪中,一般流溪水面宽1~2m,水深10~25cm,其两岸植被丰富。习性:成鲵主要以毛翅目等水生昆虫及其幼虫和虾类、藻类为食。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相连成柄,黏附在水内石块底面。刚孵化的幼体全长24~28mm,多栖于水流平缓的石下或岸边石间。繁殖季节:...
极北鲵别名水蛇子可堪称“活化石”,是距今有2亿3千年进化史的古珍稀动物。2022年4月,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摄影爱好者在东林经营所采风时,在路边小溪流中发现有两条较为罕见的极北鲵。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主。7...
新疆北鲵俗名娃娃鱼又叫水四脚蛇,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2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1994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首次人工繁育北鲵成功。是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内, 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