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小鲵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一种动物。生活于海拔2000~ 3650 m植被繁茂的中、高山区。成鲵常栖于林下流溪缓流处、沼泽和苔藓丰富的地方。3~4月可在流溪内发现成鲵,7月中旬可见到幼体,可能在流溪内繁殖。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
盐源山溪鲵的生态环境,一般沟宽为1~2米,水深不超过1/3米,溪沟两岸有比较茂密的针叶植物遮盖溪面,沟底有大小石块、碎石、粗沙、枯枝、落叶,间或有些藻类植物。成鲵从春季到秋季常见于溪内石块下或枯枝落叶中,个别的在沟边石缝、土洞或树根孔隙中,并在其中冬眠,10月至翌年2月常在1块石下发现几尾成鲵在一起,可能是冬...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适应于高原或高山寒冷山溪的有尾两栖动物,分布于海拔1500~4300米,但多在3000米以上的山溪内,在纬度偏北的地区一般海拔较低,如四川省南江地区在海拔为1600~1850米处,陕西省留坝在1500~1700米处也有分布。该鲵一般生活在小型山溪内或泉水石滩及其下游的流溪内,水面宽度1~2米左右,有的可达4米以上,...
凤头鹰雕外文名Changeable Hawk-eagle,是一种大型森林猛禽,有5个亚种。凤头鹰雕是留鸟。常单独活动,性机警。喜欢栖息在紧靠森林边、四周较开阔的大树树冠顶部最高的枯枝上,以便有一个好的视野,当一些小动物来到开阔地时,它则以极快的速度突然猛扑而下,用利爪抓住动物。叫声尖锐而高,似“唧-唧-唧-唧-”,开始声音短...
短趾雕外文名Short-toed Snake-Eagle,是大型猛禽,有4个亚种。短趾雕在中国各地均极罕见, 其中新疆为繁殖鸟,甘肃为冬候鸟,北京、辽宁、河北为偶见旅鸟,陕西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发现,但后来就再也没有新的报道。迁到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11月。短趾雕常单独活动。多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
蛇雕外文名Crested Serpent-eagle,大中型鹰类,有21个亚种。蛇雕飞行时常选择晴朗的天气,单独或小群随上升热气流旋至空中展翅翱翔,此时稍向前倾的宽长双翼下,一白色横带清晰明显,并发出嘹亮上扬的长呜哨音“忽溜...忽溜...”,为野外辨识主要特征。气候不佳时甚少活动,常停栖于枯木或密林群居。蛇雕的叫声凄凉。主要以...
秃鹫外文名Cinereous Vulture,大型猛禽,无亚种。秃鹫是留鸟,部分迁徙或进行巢后期游荡。在中国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和四川西北部为留鸟。台湾、香港、长江中下游和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为偶见冬候鸟,或许是部分留鸟不定期的冬季游荡。在猛禽中,秃鹫的飞翔能力是比较弱的,它会一种节省能量的飞行方式“滑翔”。这些大...
黑兀鹫外文名Red-headed Vulture,,是大型猛禽,无亚种。黑兀鹫性情大胆而好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每天清晨通常并不飞翔,而是屹立不动地停息在树枝或岩峰上,安静地等待着阳光把山上的岩石、山谷和地面晒热,使地面上升的热气流与空中的冷空气作不均匀性的上下对流。这时,它才从一跃而起,展开双翅飞到空中,利用热气流所...
高山兀鹫外文名Himalayan Vulture,属大型猛禽,无亚种。高山兀鹫是留鸟。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残骸,发现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飞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视觉极其敏锐,常在高空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进...
白背兀鹫外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是中型兀鹫的一种,为亚洲仅有,无亚种。白背兀鹫是群居动物,在地上或岩坡上进食,时常成小群。白天活动,晚上在树上休息。飞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50至55公里,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飞行的高度能达2700多米。 叫声似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常单独在开阔的低地上...
长嘴兀鹫外文名Indian Vulture,是兀鹫属体型最小的物种,无亚种。长嘴兀鹫组成松散的群落。是一种食腐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死去动物的尸体,透过热带的稀树大草原上空或人类居所上空游戈巡视以寻找食物。当发现食物后便成群出动。大部分成员均为留鸟。兀鹫需要高耸的悬崖,并且需要上升的气流与中午的热量或从斜坡或悬崖向上...
黑冠鹃隼外文名Black Baza,是中小型猛禽,有4个人亚种。黑冠鹃隼常单独活动,有时也有3-5左右的小群活动。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和盘旋,间或作一些鼓翼飞翔,活动极为悠闲,有时也在林内和地上活动和捕食。性警觉而胆小,但有时也显得迟钝而懒散,头上的羽冠经常忽而高高地耸立,忽而又低低地落下,好象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都非...
褐冠鹃隼外文名Jerdon's Baza,为中型猛禽,有5个亚种。褐冠鹃隼是留鸟,不迁徙。通常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尤以早晨和黄昏较为频繁,叫声低沉,在天空中翱翔,飞速缓慢。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但不攻击鸟类。每年4-6月是褐冠鹃隼的繁殖期,通常营巢于高山森林中的树上。巢由枯枝和树...
山溪鲵为小鲵科山溪鲵属的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1500~3950米的山区流溪内,水流较急;溪两岸多为杉树和灌丛,枯枝落叶甚多,溪内石块较多,常因雨水冲刷及倒木而阻塞溪面。成鲵多栖息于碎石或腐木下,被翻出后,常弯曲不动,体色与溪底相似,不易发现;捕捉时,因体表有大量黏液而非常滑腻,不易捕捉,脱逃后即迅速潜入混水...
龙洞山溪鲵是小鲵科、山溪鲵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1200米左右的泉水洞以及下游河内,该河上段水深,下段水面开阔,流速快,水底多石块。龙洞山溪鲵常卷曲于石下,轻轻翻开石块,多静匍不动,捕捉时水稍有振动,则迅速游到另外的石下。成鲵主要营水栖生活,在水中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龙洞山溪鲵于4月左右产卵...
无斑山溪鲵,小鲵科山溪鲵属物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无斑山溪鲵常栖息于较平整的石头下面;主要以水中的对虾、石蝇幼虫等为食。...
弱唇褶山溪鲵是小鲵科、山溪鲵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3500~3900米的高山区,常栖息于植被繁茂,地面极为阴湿的环境中,多见于药用植物——羌活的根部潮湿的环境中。该鲵有药用价值,过度利用和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水城拟小鲵是小鲵科、拟小鲵属有尾两栖动物。该种与黄斑拟小鲵相近似,但该种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无黄色斑块;四肢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掌、蹠部前半重叠。水城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910~1970米的石灰岩山区,山上长有常绿乔木和灌丛以及杂草丛生,植被繁茂,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溪流水质清澈,终年不断,环境内湿度较大。...
宽阔水拟小鲵是小鲵科、拟小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与黄斑拟小鲵相近似,但本种背面斑块近圆形,头长约为头宽的1.55倍。该鲵生活于海拔1350~1500米的较高山区,主要植被有灌木、乔木林、茶树丛和草丛。成鲵在非繁殖季节期间远离水域营陆栖生活,多栖息于植被繁茂、杂草丛生,地表枯枝落叶层厚、阴凉潮湿的地方。曾于4月和8月在...
金佛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980~2150m的较高山区,该地区植被繁茂。白天成体隐蔽在溪边草丛,晚上在水内活动。非繁殖期成鲵远离水域,生活在灌木杂草茂密的地表枯枝落叶层潮湿的环境中。1956年5月和8~9月发现181尾幼体栖息在泉水形成的小溪水凼内,水凼宽5m,长7m,水质清澈,底部有沟虾。5月26日气温14~19℃,溪内水温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