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猛禽

高山兀鹫

2022-10-19 20:52:28 78

高山兀鹫的简要介绍

高山兀鹫外文名Himalayan Vulture,属大型猛禽,无亚种。

c9cb2f7717a6bfa3f27ab5801b49676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高山兀鹫是留鸟。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残骸,发现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飞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

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的动物。视觉极其敏锐,常在高空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进食时竞争激烈,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或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

高山兀鹫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其爪明显退化,但趾下具有发育充分的足垫,利于其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为了从一些大型动物尸体上撕食腐肉或拖出沉重的内脏,高山兀鹫的喙进化得异常强大。另外,为适应取食尸体,尤其是将头颈伸入动物体腔取食内脏或腐肉,其头部和颈部的羽毛特化为短短的绒羽,在进食过程中被沾污板结后,通过与土石、草茎、灌木等摩擦恢复蓬松状态,继续发挥有效的保暖作用。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象人用餐时使用的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于体形较大,翅膀大分宽阔,非常适合于在长时间、远距离的翱翔飞行中节省体力,对于寻找难以得到的动物尸体十分有利。争抢食物时,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作恐吓的动作,以驱离其他个体。

高山兀鹫不善鸣叫,叫声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

高山兀鹫的繁殖期为12 - 次年5月。通常营巢于高原、高山、峡谷的悬崖岩壁的凹处或壁龛内,经常将旧巢整修后继续使用。巢材多取自附近地区,多为枯枝,内部铺以柔软物质,如动物毛发等。巢材稀缺时,甚至拾取破旧衣物、铁丝等筑巢。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污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偶尔被有褐色斑点。有些繁殖对单独营巢繁殖,但多数高山兀鹫在繁殖期共享巢区,巢间距离通常不太远。

2022年1月,在云南省保山市瓦马乡汶上一带的岩山上,有上百只高山兀鹫不时在天空中翱翔、盘旋,大部分时间停留在附近山头上休息,吸引了不少人专程前来围观。

2022年2月1日19时许,西宁野生动物园高山兀鹫夫妇“杨过”和“小龙女”在猛禽谷假山顶部产下一枚卵。经过59天的孵化,4月1日凌晨4时1分,雏鸟完全破壳。这是西宁野生动物园人工繁殖的第六只高山兀鹫。

危及高山兀鹫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污染。多年来草原地区经常进行大范围的毒饵灭鼠,进食鼠类尸体常导致二次中毒。另外,乱捕滥猎现象在有些地区还时有发生。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1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高山兀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头和颈上部被有淡黄色针毛,到下颈羽毛逐渐变白和变成绒羽,颈基部有长而呈披针形的簇羽形成领翎围绕在颈部,淡皮黄色或黄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轴纹。背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羽毛中央较褐,形成一些不规则的褐斑,外侧大覆羽、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具淡色尖端。上胸淡褐色,其余下体淡皮黄褐色,肛区和尾下覆羽近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轴纹。幼鸟头部褐色,绒羽较成鸟多。上体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黄白色纵纹,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下体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
虹膜暗黄色、乳黄色或淡褐色,嘴角绿色或暗黄色,蜡膜淡褐色或绿褐色,趾绿灰色或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8000-12000克;体长1200-1499毫米;嘴峰71-81毫米;翅755-805毫米;尾365-402毫米;跗蹠110-126毫米。

高山兀鹫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世界分布于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新加坡。
中国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内蒙古、宁夏。
栖息于高山和高原地区,常在高山森林以上森林苔原地带或高原草地、荒漠和裸岩地区活动。或在高空翱翔,或成群停栖于地面或岩石上,有时也在雪线以上的高空盘旋。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时也下到山脚地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