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瑶螈是蝾螈科、疣螈属两栖动物。栖息于海拔1000–1200m的亚热带山地森林山区,常见于竹林或者干枯的枝条和叶子下。非繁殖季节成螈陆栖生活较多,繁殖季节时常见于小水塘或者小水塘边,或石头下面潮湿的地上,或潮湿腐烂的玉米稻草堆。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滇南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1200m左右植被茂密的丘陵地区,栖息地多在农耕地附近。成螈白天隐蔽于静水坑或土壁、灌丛下的泥洞中;多夜间出外活动。捕食小型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棕黑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两栖动物。与红瘰疣螈相近,但该种体尾背面为一致的棕黑色或仅头部、体侧瘰粒、尾部、四肢上或多或少为暗橘红或暗橘黄色。该螈在中国生活于云南西部陇川县户撒(Hotha valleys)的亚热带山谷,海拔为1524米左右。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潮湿草地或陆地上,常钻入淤泥或水下石缝内休息,不时浮到水面呼吸...
黑冠鳽俗称黑冠麻鹭,生活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发现。夜出性。常在清晨、...
白肩雕外文名Asian Imperial Eagle,是大型猛禽,无亚种。白肩雕在中国是候鸟,在新疆为夏候鸟,在其他地区系冬候鸟和旅鸟。迁来和离开中国的时间因地区而不同,在北京见于9月初和11月,辽宁见于10月、11月和5月。白肩雕常单独活动。或翱翔于空中,或长时间的停息于空旷地区的孤立树上或岩石和地面上。主要以啮齿类、野兔、...
草原雕外文名Steppe Eagle,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是一种全深褐色雕类,有2个亚种。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曾经和茶色雕(Aquila rapax)在分类上划为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但根据形态,生态和行为上的差异,这两个物种各自独立。草原雕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
靴隼雕外文名Booted Eagle,中型鹰类,无亚种。靴隼雕的巢区很宽,从西班牙和北非到中国东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 它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过冬,避开中西部茂密的森林以及印度次大陆。 因此,他是一个伟大的移民。 迁移记录在三月至四月和九月至十月。靴隼雕在中国新疆为夏候鸟,东北旅顺和河北为偶见冬候鸟。遇见时间在10月...
棕腹隼雕外文名Rufous-bellied Hawk Eagle,为中型猛禽,有2个亚种。棕腹隼雕大多单独活动,不善鸣叫,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地面上的草丛之间,有时也在空中飞翔。飞翔时两翅煽动频繁,速度极快而且灵活。主要以鸡类、翠鸟、鸠鸽类、鼠类等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埋伏在树丛或草丛中,等待动物到来时才突然袭击,有时...
红瘰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1000米~2400米林木繁茂、杂草丛生及其水稻田附近的山区。成螈营陆栖生活。非繁殖期多栖息在林间草丛下或阴湿环境中,觅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红瘰疣螈是卵生动物,常栖息在阴湿环境中,5~6月为繁殖季节,多在静水凼、水内配对产卵。雌螈产卵75粒左右,卵单粒或连成单行,...
丽色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1450~1550m的山间沟谷雨林中,生态环境中植被茂密,成螈白天隐蔽在林中静水坑(塘)或灌丛下的小沟中。栖息地环境湿润,年最高温36℃,最低温1℃。该螈多在夜间和下雨时活动频繁,捕食小昆虫、软体动物等。5~6月成螈聚集在林间沼泽缓流、静水坑(塘)中交配或产卵。丽色...
川南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2300~2800m的山区,栖息于次生林带。成螈常活动于静水区域和湿地中,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繁殖期在6~7月,此期成螈昼夜出外活动,常聚集于沼泽地水坑和静水塘中交配或产卵。中国特有种。栖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质量下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其种群数量减少。...
贵州疣螈是蝾螈科、疣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在海拔1800~2300米山区的小水圹、缓流小溪流、小水塘及其附近,周围有杂草或矮灌木,溪底有淤泥或碎石细沙,水域岸边有阴湿草坡、多石缝、土洞。水中多藻类与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贵州疣螈以陆栖为主,白天隐蔽在阴暗潮湿的上洞、石穴、杂草和苔藓、树根下。当雷雨天气,地面...
大凉螈是蝾螈科、凉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1390-3000米植被茂密、环境潮湿的山间凹地。主要生活在水深54.59-60.93厘米,pH5.16-7.18,水温5.16-18.63℃,浊度18.75-20.73的水体中;且氨氮及磷酸盐含量较低,分别是0.46毫克/升,0.04-0.05毫克/升,溶解氧是11.25±1.44毫克/升;水体底质多为腐殖质,昆虫幼虫较多;水体...
潮汕蝾螈是蝾螈科、蝾螈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640~1600米的山区。繁殖期成螈多在静水塘和沼泽地内活动,常栖于水深1米左右水草较多的水塘内,塘底腐殖质厚。曾在野外见到一群蝾螈在水底争吃一条蚯蚓;在室内饲养时,该螈可吞食一条长65毫米左右的蚯蚓。也可喂食小鱼、小虾和昆虫等。潮汕蝾螈进行非抱对的体内受精。当...
大鲵是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
义乌小鲵生活于海拔100~200m的丘陵山地,除繁殖季节外,营陆栖生活,多见于疏松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枝烂叶下面,很少在地面发现它们的踪迹,除非在夏季大雨之后,偶尔在草丛中可以见到。觅食蚯蚓、蜈蚣和马陆等小动物。该鲵生活于海拔100~200 m植被较繁茂的丘陵山区。成鲵营陆栖生活,常见于潮湿的泥土、石块或腐叶下,以...
楚南小鲵是小鲵科、小鲵属属有尾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2750~3500米高寒山区,常栖息在森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石头下或山溪旁的石下,其栖息地既不干燥又不过于潮湿。卡基加瓦(Kakegawa,1989)等报道,1984年7月29日在该种模式标本产地附近(Songyuan,Jenai,Nantou)海拔2750m处采到一尾头体长58毫米的雌鲵;1985年1月9日又...
东北小鲵非繁殖期时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雨天也外出活动,常在流溪两岸山坡的枯枝落叶层、乱石、倒木下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6-8月的活动范围较大,可扩展到山坡草丛或农田内。9月开始逐渐向越冬地迁徙,10月初入蛰。越冬一般在向阳背风而潮湿地带的枯枝落叶层较厚的树根下、松软土壤中、乱石堆里、草垛下。翌年3月末4月初...
南湖小鲵栖息于高寒山区,环境严酷,所见种群数量很少,中国特有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观雾小鲵生活在海拔1200~2100m的山区,该山区植被为红树和针叶树混交林。成螈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石块下或腐烂的树叶下,其种群数量稀少,很难找到。繁殖期以冬末春初为主,在流水域产卵4~15粒,有护卵行为,幼体孵化出卵袋后成体离去。中国特有种。该鲵在栖息地内所见种群数量很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