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猛禽

草原雕

2022-10-20 23:15:05 106
草原雕

中文名:草原雕

别名:大花雕,角鹰

纲目:猛禽

科属:隼形目 鹰科 雕亚科 雕属

体长:70-80厘米

体重:2.4-3.8kg

寿命:20-70年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容貌凶狠,一种全深褐色雕类

草原雕的简要介绍

草原雕外文名Steppe Eagle,体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是一种全深褐色雕类,有2个亚种。

a3a3578c8ac150ee3c8c69a992064514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曾经和茶色雕(Aquila rapax)在分类上划为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但根据形态,生态和行为上的差异,这两个物种各自独立。

草原雕白天活动,或长时间地栖息于电线杆上、孤立的树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獭、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和昆虫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觅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獭和鼠类的洞口等猎物出现时突然扑向猎物,有时也通过在空中飞翔来观察和觅找猎物。飞翔时较低,遇见猎获物猛扑下去抓获,有时守候在鼠洞口。以啮齿动物为食。

草原雕猎食的时间和啮齿类活动的规律很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时和傍晚。主要食物有兔、黄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还有貂类。在沙漠地带主要以大沙地鼠为食。

草原雕的繁殖期是4-6月。营巢于悬崖上或山顶岩石堆中,也营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干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的形状为浅盘状,巢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茎、草叶、羊毛和羽毛。每窝产卵1-3枚,通常为2枚,卵为白色,表面没有斑或具有黄褐色斑点。卵的长径在55-55.5毫米之间。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45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55-60天后离巢。

由于栖息地破坏(特别是将草原转变为农田)、迫害和与电力线的碰撞,草原雕数量正在下降。由于大量捕食草原雕的雏鸟,当地数量正在下降。在欧洲,数量规模估计在42年内减少80%或更多(三代内,截止2020年)。但欧洲数量仅占全球的一小部分。该物种范围内的总数表明,1997-2011年和2013-2015年之间下降了58.6%(I. Karykin in litt. 2015),但是通过以色列埃拉特迁徙瓶颈的鸟类数量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在比较1977-1988年和2015-2018年的数据时,尽管统计的鸟类平均数量有所减少(19,540-15,192)(Weiss等人,2019年)。总体而言,数量减少的速度被怀疑是非常迅速的,在过去的第三代时期超过50%,并且在没有证据表明影响该物种的威胁已经得到充分解决的情况下,这种减少被怀疑在这个速度在接下来的三代人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草原雕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鸟与其他全深色的雕易混淆两翼具深色后缘。有时翼下大覆羽露出浅色的翼斑似幼鸟。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它在滑翔时也不象金雕那样将两翅上举成“V”字形,而是两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
草原雕体羽以褐色为主,上体土褐色,头顶较暗浓。飞羽黑褐色,杂以较暗的横斑,外侧初级忌羽内基部具褐色与污白色相间的横斑;内侧初级飞羽及次维飞羽的尖端具三角形棕白斑;下体暗土褐色,胸、上腹及两胁杂以棕色纵纹;尾下覆淡棕色,杂以褐斑。头显得较小而突出,两翼较长,翼指雕展开度较宽。飞行时两翼平直,滑翔时两翼略弯曲。雌雄相似,雌鸟体形较大。
虹膜黄褐色和暗褐色;嘴黑褐色,蜡膜暗黄色,趾黄色,爪黑色。
幼鸟:体色较淡,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横纹,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后缘的白色带与黑色飞羽成对比。翼上具两道皮黄色横纹,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黄色斑。尾有时呈楔形。

草原雕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繁殖地:蒙古和俄罗斯。
非繁殖地:安哥拉、不丹、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金)、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科威特、马拉维、马来西亚、纳米比亚、尼泊尔、卢旺达、新加坡、索马里、南非、南苏丹、坦桑尼亚、泰国、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旅鸟: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巴林、保加利亚、格鲁吉亚、希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土耳其、阿联酋和乌兹别克斯坦。
留鸟:阿富汗、孟加拉国、中国、埃及、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土库曼斯坦和也门。
灭绝: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乌克兰。
游荡(非繁殖地):匈牙利。
游荡: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喀麦隆、乍得、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朝鲜、马里、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突尼斯和越南。
主要栖息于树木繁茂的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从海平面至海拔3,000米的高度均有踪影。但避开沙漠和茂密的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