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啮齿目

灰旱獭

2022-10-27 17:59:47 133

灰旱獭的简要介绍

旱獭(学名:Marmota baibacina)别名天山旱獭、阿尔泰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的一种大型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灰旱獭为典型的草原啮齿动物,主要栖息于高山草甸、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中植被生长茂密的地方。垂直分布的上限为海拔3700m,下限为1200m。其洞道多挖掘在岩石坡或在较为潮湿的高山草原沟谷两岸的灌丛下,尤其喜栖居在向阳的山坡和开阔的山间平地。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则主要栖息于较湿润的迎风坡。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灰旱獭的食物较为单纯,夏季主要食禾本科和莎草科及豆科多种草类的绿色部分。早春出蛰时挖食草根,秋季也食少量昆虫。在人笼养条件下喜食蒲公英花及各种蔬菜。灰早獭食量较大,进食后胃重可达200~300g。


灰旱獭为典型的真正冬眠动物。1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深眠于洞穴中,只有5~5.5个月营地面活动。其出蛰和入蛰未见有明显的外界信号。一般说来,积雪消融,植物萌发和气温稳定在0℃以上时开始出蛰,入蛰时间则与植物枯黄、落雪、气温接近零摄氏度时大体一致。天山山地森森草甸草原带和山地草原的旱獭一般于3月初开始出蛰;高山及亚高山草甸草原带旱獭的出蛰时间要比上述2个植被带推迟10~15天。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灰旱獭营家族式的群落穴居生活,一个洞系为一个家族,一个家族有数只旱獭,洞群所占面积之大小,视其被使用的时间而异。灰旱獭的洞穴分为2种:一种是临时洞穴,短而浅,简单;一种是冬季洞穴,深达2-3m,复杂,分支多。昼行性,白天一般在距洞穴30-50m的范围内活动。灰旱獭营典型昼间活动。夏季出洞活动时间大体与日出、日落及居住洞的洞口被阳光直射到的时间相一致,但以日出后日落前3小时的一段时间为活功高峰(双峰型),炎热的中午前后则回洞休息,早春与晚秋因晨昏气温较低,故多在中午出洞到地面活动(单峰型)。


灰旱獭均一年繁殖1次,年产1窝幼仔。性成熟较晚,需经两次或三次冬眠方达性成熟。出蛰后即开始进入交配期,4月中下旬大批分娩,妊娠期35~40天,每胎1~13只,其中4~9只的最多,平均6.15只,雌雄比为1:1.15。哺乳期约30天,幼獭于5月初(山地草原带)或5月未或6月初(高山及亚高山草甸带)开始出现于地面。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灰旱獭的毛皮板厚结实,毛被致密而富有光泽,可制裘;针毛平齐、绒毛丰厚,适宜做衣帽;尾毛和针毛刚性好,是制作高级画笔的上等原料。


灰旱獭是一种益害兼备的兽类,灰旱獭栖息地多为优良天然春夏牧场,它破坏植被,同牲畜争夺饲草,又是鼠疫的自然宿主。灰旱獭是天山森林草原、高山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动物,也是哈萨克斯坦及吉尔吉斯天山山地鼠疫疫源的重要储存宿主。灰旱獭还是类丹毒,森林脑炎及假结核、枪形吸虫病、Q热、钩端螺旋体、毒浆体病的病原体携带者。

灰旱獭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毛长而柔软。吻部深棕色。体背面米黄或沙黄色,杂以黑色或黑褐色波纹。体腹面毛色较深暗,呈赤褐色或深赤褐色带黄色调。尾背、腹颜色分别似体背、腹颜色。颅骨较宽。鼻骨后端中间形成尖楔状缺刻。

灰旱獭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国内仅分布于新疆的的福海、和丰、塔城、博乐、昭苏、新源、尼勒克、精河、沙湾、玛纳斯、吁图壁、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国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主要栖息于平缓坡度的山地草原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