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体型粗壮。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皮肤较光滑,松弛有皱纹,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更明显,体侧疣多而显著。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雷山髭蟾生活于海拔1100-1500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流溪附近。成体营陆栖生活,非繁...
原髭蟾,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原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此乃中国角怪的名称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
南澳岛角蟾栖息于海拔50-500米潮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山区溪流附近,常见于森林地面、枯枝落叶层或附近的矮树丛。该蟾背部皮肤粗糙,散布细小颗粒和瘤状突起;体侧有大疣;眼睑外缘角状突起不明显;腹部皮肤光滑,在喉、胸部具细小疣粒,腹部后侧及股部腹侧疣粒更密;胸腺小,靠近腋侧;具股后腺。背部灰褐色或深橄榄色;...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187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区,其生活环境为平缓流溪,水质清凉,两岸灌木丛、杂草茂密,流溪中石灰质石块较多。4-7月成蟾在小流溪近源处附近活动,捕食腹足类、昆虫、蚯蚓及其它小动物。多年野外考察未听见该蟾的鸣声,也未见到抱对和产卵行为,所见雌蟾腹内卵粒未达成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史氏蟾蜍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以及喜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出外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善爬行;觅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等小动物...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
乐东蟾蜍,蟾蜍科蟾蜍属物种,生活于海拔350~900m的常绿阔叶林区内。该蟾头顶皮肤光滑,紧贴于头骨;背部散有疣粒及小刺疣,雄蟾较雌螗密集,口角向后至体侧和四肢背面之白色锥状疣特别显著;整个腹面均满布白刺疣。生活状态下,头部背面深棕色,鼓上棱及耳后腺棕黄色;上唇缘有深色斑;两眼间有褐色三角形斑;体背及四肢背...
黑头白鹮外文名Black-headed Ibis,是大型涉禽。黑头白鹮通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见单独活动在水边或草地上。白天活动,活动时不声不响,平时几乎听不到它的叫声,行走也很轻盈沉着。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鼓动缓慢而有力,飞行沉着缓慢,但较其他鹭类和鹳类快,偶尔也能滑翔。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
海鸬鹚外文名Pelagic Cormorant,是大型水鸟,有2个亚种。海鸬鹚大多数为留鸟,终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动,也有少数在北方繁殖的种群需要飞往南部温暖的海域越冬。迁徙的时间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后不久即到达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结冰之后才往南迁徙。海鸬鹚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虾和其他甲壳...
黑颈鸬鹚Little Cormorant,一种中型鸬鹚,个体较一般鸬鹚小得多,无亚种。黑颈鸬鹚性较温顺和不怕人。主要以鱼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水下捕猎食物。黑颈鸬鹚繁殖于各种适合于营巢而又富有食物的湖泊、池塘和沼泽地上,也营巢于比较小的水塘。繁殖期随地区而明显不同,从3月至12月几乎都有繁殖的,在印度繁殖期为7...
褐鲣鸟外文名Brown Booby,游禽,大型的海鸟,有5个亚种。褐鲣鸟常成群生活,飞翔能力很强,常常在鼓翼飞行一段距离之后又继续滑翔,两种方式交错进行。也善于游泳和潜水,休息时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边岩石上。性情较为大胆,叫声响亮而粗犷。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动物等。觅食方式主要是...
红脚鲣鸟外文名Red-footed Booby,是黑白色或烟褐色鲣鸟,有3个亚种。红脚鲣鸟是居留性鸟类,不作长距离迁徙。主要以鱼类为食,特别是鲅鲛鱼,也吃乌贼和甲壳类等。它的喉部疏松呈囊袋状,所以可以吞食体形较大的鱼,并能长时间地贮存。红脚鲣鸟的分布区正是台风频吹的地带,而且台风季节较长,每当台风袭来,便无法再到海上...
蓝脸鲣鸟外文名Masked Booby,是一种黑白色鲣鸟,有6个亚种。蓝脸鲣鸟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活动。善于飞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飞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时为了追觅食物飞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主要以各种鱼类,特别是飞鱼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类。蓝脸鲣鸟捕鱼的本领非常高。它们在水面30米高(有时甚...
白斑军舰鸟外文名Lesser Frigatebird,有3个亚种。白斑军舰鸟是留鸟,部分非繁殖期在远距离内游荡。白斑军舰鸟与其他军舰鸟一样,也具有海盗习性,常常抢夺和迫使其他海鸟吐出它们捕获的食物,然后攫为已有。白斑军舰鸟也是一只活的气象仪,当它们停息在海边红树林上时,就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在天晴以后,它们常常伸开翅...
小军舰鸟外文名Great Frigatebird,是大型海鸟,有5个亚种。留鸟,部分迁徙。善飞行。主要在空中生活。能长时间的、不知疲倦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常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翱翔。飞行极为灵活。但不善于游泳,更不会潜水,很少在水面活动。在陆地行走亦较困难。一般亦很少着陆于平地。起飞时需从高处往低处飞。主要以鱼为食。常...
白腹军舰鸟外文名Christmas Island Frigatebrid,是热带海洋鸟类,无亚种。白腹军舰鸟飞翔极为迅捷和灵巧,不善陆行,也不善于游泳。取食主要在空中进行,除能追捕飞鱼外,其掠夺性取食习性甚为著名,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繁鸟及鸥类等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疾驰追击,猛烈啄击前者的尾部,迫使其张口,...
秃鹳外文名Lesser Adjutant,一种大而笨重的涉禽,无亚种。秃鹳主要以鱼、蛙、爬行类、软体动物、蟹、甲壳类、蝗虫、蚱蜢、蜥蜴、啮齿类、雏鸟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吃动物尸体。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捕猎食物时相当活跃和粗心,常在于的地上或浅水处慢慢的行走,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和探测发现食物,立即用嘴尖啄...
白鹳外文名White Stork,属大型涉禽,是欧洲白鹳和东方白鹳的通称。有3个亚种,分别是:欧洲白鹳中亚亚种、欧洲白鹳指名亚种、东方白鹳。白鹳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草地与沼泽地上,步屐轻盈矫健,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
黑鹳外文名Black Stork,一种大型涉禽,无亚种。黑鹳是一种迁徙鸟,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仅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扩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运动;繁殖在欧洲的种群,几乎全部迁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数在西欧繁殖的种群主要经直布罗陀海峡到西非;在西古北区和东欧繁殖...
白头鹮鹳外文名Painted Stork,没有亚种分化。白头鹮鹳一般结群繁殖于水中树丛。于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边取食。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白头鹮鹳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类、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