鳐形目(Rajiformes|Skates)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鳐形目(Rajiformes|Skates)
- 学名:Rajiformes
- 纲目:中型鱼
- 科属:Rajiformes Rajidae Arhynchobatidae
体征数据
- 体长:体盘宽从 30–60 cm 至 2 m+(依属种差异)
- 体重:自数百克至十余千克以上(大型种更大)
- 寿命:10–30 年以上(高纬大型种更长)
显著特点
卵生;无毒尾刺;背尾具刺疣;胸鳍与头融合成体盘;底栖捕食。
分布及栖息地
温带—寒带大陆架与陆坡砂泥底为主,亦入深水;底栖性。
外观
菱/圆形体盘;尾细长末端常具 1–2 背鳍;背尾粗糙刺疣;口腹位。
详细介绍
鳐形目(Rajiformes)在现代分类中通常指鳐/滑鱼(Skates)这一支(均属板鳃类—鳐亚纲 Batoidea)。 与带毒尾刺的魟类不同,鳐类无毒尾刺,多具沿背部—尾部的粗糙小棘/刺疣(thorns),且以卵生为典型,产出著名的“海神钱包/美人鱼钱包”(具角状卷须的卵囊)。
生态与生物学
摄食:底栖小鱼、甲壳类、软体动物与多毛类;多数为伏击/缓行觅食。
繁殖:卵生(区别于多为胎生的魟类与蝠鲼);卵囊四角具卷须,可缠附海草/底质。
生活史:生长慢、成熟晚、产仔少,K 型策略使其对捕捞压力敏感。
形态与识别
体盘:胸鳍与头部融合形成菱—圆形体盘;鼻孔至口周围具皮瓣,口腹位。
尾部:较细长,通常具两枚小背鳍于尾端,缺少大型尾刺;背部与尾背常排布刺疣。
电器官:不具发电器(区别于电鳐目 Torpediniformes)。
体型与寿命
体盘宽/体长:从30–60 cm常见种到可达2 m+的大型鳐(如大鳐属)。
寿命:多为10–30 年,高纬大型种可更长。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温带—寒带大陆架与陆坡砂泥底,也见于亚热带/热带深水区;多数为底栖,活动水深从浅海至数百米。
保育与管理
主要威胁:底拖网与刺网副渔获、定向捕捞、栖地退化与污染。
管理建议:设置最小体长/体盘宽、季节性与空间性禁渔、关键栖地保护与渔具改良。
IUCN:本文为目级总述;不同物种/族群评估差异大(LC–EN)。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与“魟/黄貂鱼”如何区分?多数鳐卵生、无毒尾刺、尾端常有 1–2 枚小背鳍,背尾具刺疣;魟类多胎生且具尾刺,尾部结构不同。
Q2:为何常见“美人鱼钱包”?那是鳐类的角状卵囊;海滩上常可见被冲上岸的空卵囊。
Q3:对捕捞为何脆弱?生长慢、成熟晚、繁殖率低且栖于底层,易被底拖与刺网影响。
Q4:是否具有电击能力?鳐形目(鳐/滑鱼)不具发电器,电击的是电鳐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