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赤魟(Hemitrygon akajei|旧名 Dasyatis akajei)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日本赤魟(Hemitrygon akajei|旧名 Dasyatis akajei)
- 学名:Hemitrygon akajei(syn. Dasyatis akajei)
- 纲目:中型鱼
- 科属:Dasyatidae Hemitrygon
体征数据
- 体长:体盘宽常见 40–60 cm;最大 ~100 cm
- 体重:随体盘宽增长而显著增加(个体差异大)
- 寿命:约 15–20 年(估计)
显著特点
近岸底栖;无胎盘胎生与子宫乳;红棕体色;尾部有毒尾棘;夜间觅食硬壳底栖生物。
分布及栖息地
西北太平洋日本—朝鲜半岛—中国沿岸及台湾;河口—近岸砂泥底/贝床,5–100 m。
外观
体盘近圆菱形;背红棕、腹浅色;长尾具 1–2 尾棘与皮褶;齿适于压碎硬壳。
详细介绍
日本赤魟(又称红魟,现多作 Hemitrygon akajei;旧名 Dasyatis akajei) 隶属魟科 Dasyatidae,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常见的近岸魟鱼。其背面呈红棕色,尾部具有毒尾棘, 以底栖无脊椎与小鱼为食,采用胎生(无胎盘,子宫乳)繁殖方式。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贝类、甲壳类(蟹、虾)、多毛类与小型底栖鱼类。
繁殖:无胎盘胎生(aplasental viviparity),胚胎依赖子宫乳(histotroph);每胎约2–10 仔(地区差异)。
行为:白天多部分埋沙潜伏,夜间在浅海觅食;常在河口—近岸砂泥底活动。
形态与识别
体盘近圆菱形,前缘较直;背面红棕至棕褐,腹面浅色。
尾部细长,具1–2 枚锯齿状尾棘(有毒);尾棘后可见皮褶。
口下缘齿列适于压碎硬壳;雄性腹鳍内侧具钩状交接器。
体型与寿命
体盘宽:常见40–60 cm,最大可达~100 cm。
寿命:估计15–20 年(地区/性别差异)。
分布及栖息地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含黄海、渤海、东海)及台湾近海等; 多见于沿岸浅海与河口的砂泥底/贝床区,一般水深5–100 m(更深亦有记录)。
保育与人类互动
威胁:底拖与定置渔业副渔获与目标捕捞、栖地退化与沿岸污染。
管理:建议实施体长/体盘宽限制、繁殖季禁渔、关键栖地保护与渔具改良。
安全提示:尾棘有毒;涉水/采贝作业应避免踩踏与抓握,若受伤应尽快就医(科普提示,非医疗建议)。
IUCN:多来源显示为易危(VU)或区域性下降;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如何与近似的黄貂鱼区分?日本赤魟背面红棕色更显著,体盘更接近菱形;需结合体盘比例、尾部皮褶与齿列判定。
Q2:尾棘有多危险?尾棘具刺伤+毒腺,可致剧痛与继发感染;避免接触并穿防护鞋。
Q3:会进淡水吗?常见于半咸水河口,但主要为海水物种。
Q4:繁殖季在什么时候?多为温暖季节交配与产仔,地区间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