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头鹦嘴鱼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隆头鹦嘴鱼
- 学名:Bolbometopon muricatum
- 纲目:中型鱼
- 科属:Scaridae Bolbometopon
体征数据
- 体长:常见 80–120 cm;最大 ~130 cm 以上
- 体重:大型个体可达数十千克
- 寿命:数十年(成熟晚、寿命长)
显著特点
体型最大鹦嘴鱼;额瘤明显;刮食珊瑚与藻被;生物侵蚀与产沙;群游、产卵群聚。
分布及栖息地
印度—太平洋热带外礁坡与礁台浅—中浅水;红海至密克罗尼西亚/大堡礁。
外观
前额隆起呈“牛头”;角质喙宽厚;灰绿—青灰体色;尾鳍截形/微凹;鳞大。
详细介绍
隆头鹦嘴鱼(Bolbometopon muricatum,又称牛角鹦鹉鱼、隆头鹦鹉鱼) 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鹦嘴鱼,隶属隆头鱼目—鹦嘴鱼科(Scaridae)。成鱼头部具有显著的额瘤(“隆头”), 以刮食与咬碎珊瑚/藻被为生,既是重要的生物侵蚀者/产沙者,也是珊瑚礁养分循环与更新的关键物种之一。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以硬珊瑚表面藻被、藻类与内含生物为主,常伴随咬碎珊瑚骨骼取食。
行为:多见日间成群(数十至上百尾)于外礁坡与浅礁台觅食;夜间在礁体处共同休息。
繁殖:形成季节性产卵群聚,外洋放卵放精;幼鱼常栖于较隐蔽的海草/礁体区域。
生活史:生长慢、成熟晚、寿命长的K型策略,群聚与可预期的栖息地选择使其易受捕捞影响。
形态与识别
体型巨大、身高而厚;成鱼前额具大型额瘤,可用于群体内顶撞行为。
嘴部角质喙宽厚(鹦嘴鱼特征),咬合力强;体色多为灰绿—青灰,幼鱼体侧具白斑/带。
尾鳍截形或微凹;鳞片粗大;雄雌体色差异较小。
体型与寿命
体长:常见80–120 cm,最大可达~130 cm以上。
体重:可达数十千克(大型个体)。
寿命:可超过数十年(地区有差异)。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印度—太平洋热带珊瑚礁(含红海至密克罗尼西亚/新几内亚/大堡礁等), 偏好外礁坡、礁台与外海礁体之浅—中浅水区域。
保育与威胁
主要威胁:夜间鱼枪/潜水捕捞、针对产卵群聚的集中捕捞、过度渔获与栖地退化。
管理措施:建议实施群聚期禁渔、尺寸/数量限制、礁体保护区与关键栖地守护;开展群落监测与社区共管。
IUCN:多来源显示为易危(VU)(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为何被称为“产沙者”?它们咬碎珊瑚骨骼后排出细砂,长期可显著贡献礁砂/海滩物质。
Q2:是否具领地性或攻击性?通常群游,对人不具攻击性;群内会有头部顶撞的社交/竞争行为。
Q3:为何对捕捞敏感?成熟晚、寿命长、群聚 predictable 且夜间集体休息,易被鱼枪或围捕。
Q4:如何保护?建立海洋保护区、季节性/时段性禁渔与最小捕获尺寸,并减少夜间鱼枪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