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石斑鱼
- 学名:Epinephelus sp.
- 纲目:中型鱼
- 科属:Serranidae Epinephelus
体征数据
- 体长:多数 30–120 cm;大型可 200 cm+
- 体重:多数 1–30 kg;巨型可达数十/数百千克
- 寿命:约 10–40 年以上(依种而异)
显著特点
底栖伏击掠食;先雌后雄;季节性产卵群聚;成熟晚、寿命长、对捕捞敏感。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亚热带三大洋珊瑚礁与岩礁等硬底环境;少数入河口红树林。
外观
粗壮体型、大口突下颌;体侧斑点/斑块/网纹;背鳍具棘和软条。
详细介绍
石斑鱼属(Epinephelus)隶属鲈形目鲈亚目鲈科(Serranidae), 是热带与亚热带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底栖性大型掠食鱼类类群之一,俗称“石斑”“鲙”“斑鱼”。 本属成员多为近岸礁区与岩礁栖息者,兼具高经济价值与重要生态角色。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典型伏击捕食者,捕食鱼类、甲壳类与头足类。
繁殖:多为先雌后雄的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es);常在季节性产卵群聚中繁殖。
行为:以礁洞/缝隙为庇护,黎明/黄昏活跃;部分种具明显领地性。
成长:生长速率与体型差异大,从中型到巨型(如巨石斑);普遍成熟较晚、寿命较长。
形态与识别
体型粗壮纺锤至长椭,大口、突下颌;躯干常见斑点/斑块/网纹; 背鳍具棘与软条,尾鳍圆形或截形。物种间鉴别需结合体色斑纹、鳞数、鳍条式、下颌与前鳃盖棘等特征。
体型与寿命
体长:多数30–120 cm;大型种可200 cm+。
体重:多数1–30 kg;巨型种可达数十至数百千克。
寿命:常见10–40 年以上(依种而异)。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热带—亚热带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以珊瑚礁、岩礁、沉船与陆架边缘等硬底环境为主, 少数入侵红树林/河口区。
人海互动与管理
渔业与养殖:本属具高经济价值;过度捕捞与产卵群聚被捕会导致资源衰退。
管理要点:建议实施最小体长限制、繁殖季禁渔/渔具限制、海洋保护区与渔获配额; 追踪来源并防止非法贸易。
IUCN:本文为属级总述,不同物种评估差异大(LC–EN 等);本站总述按未评估(NE)标注。
常见问题
Q1:如何与鲷类或笛鲷区分?石斑鱼体型更粗壮、头大口阔、下颌略突出;背鳍前半具硬棘,体侧常见圆点/网纹。
Q2:为什么常在黄昏好钓?许多石斑薄暮掠食活跃,此时离洞觅食几率高。
Q3:能食用安全吗?部分热带海域存在雪卡毒素(ciguatera)风险,应遵循当地卫生与渔业建议(科普提示,非医疗建议)。
Q4:为什么要保护产卵群聚?本属多为先雌后雄且集中产卵,群聚受捕会快速削弱补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