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足类动物(Cephalopoda)是一类完全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分布于全球各大洋,尤其喜爱温暖和温带水域。它们拥有发达的大脑、灵活的触腕,环绕口部,帮助它们游动和捕食。章鱼和鱿鱼是这一类动物中最为人熟知的代表,因其高度智慧和复杂行为而闻名。
本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头足类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常见种类、栖息环境、饮食习惯以及繁殖方式。
头足类动物隶属于软体动物门,是“头足动物纲”(Cephalopoda)中的成员。其名称来源于希腊语“kephalē”(头)和“pous”(足),意指“头部与足融合”。这一纲类与蜗牛(腹足纲)、双壳类(如蛤蜊)等软体动物有近亲关系。
尽管起源相近,头足类动物在智能上远超其他软体动物。它们的神经元数量可以与犬类和部分灵长类动物相媲美,且大部分神经元分布于其触腕之中,而非仅集中于脑部。
复杂的身体结构:拥有两只眼睛、一个包裹身体的软膜(被膜)、一个喷水管(虹吸管)和8至10条触腕(某些鹦鹉螺种类可达90条)。
壳的进化:章鱼完全失去了外壳,鱿鱼和墨鱼则保留了内部结构,鹦鹉螺则拥有明显的外壳。
触腕的功能:可伸缩,用于捕捉猎物,且表面覆盖吸盘,辅助抓握。
视力发达:头足类动物的眼睛结构复杂,类似于人类眼睛,具有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具备辨别颜色的能力。
喷射式运动:通过虹吸管喷射水流实现高速移动,有些章鱼也利用触腕在海底爬行。
变色伪装:具备色素细胞(色素胞)和调节肌肉,能迅速改变皮肤颜色和纹理,适应环境。
墨汁防御:除鹦鹉螺和某些章鱼亚目外,头足类动物能喷射墨汁形成烟幕,迷惑掠食者并逃脱。
代表为章鱼,具有八条无壳触腕,柔软身体能挤进岩石缝隙。触腕内侧布满吸盘,既能行走也能抓握物体。章鱼智力高,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代表种类:普通章鱼(Octopus vulgaris)、双斑章鱼(Octopus bimaculoides)、大王章鱼(Enteroctopus dofleini)
包括鱿鱼和墨鱼,拥有五对触腕,其中一对特化为捕猎用的长触腕。墨鱼体内拥有用于调节浮力的内壳。
墨鱼:体形宽扁,生活在沙质或岩石底部,深度一般不超过250米。代表种类有海扇墨鱼(Sepiadarium auritum)、光泽墨鱼(Sepia lycidas)、欧洲墨鱼(Sepia officinalis)。
鱿鱼:体型细长,内部有类似骨骼的“笔状”结构,能潜至3000米深。代表种类有普通鱿鱼(Loligo vulgaris)、佩雷氏鱿鱼(Doryteuthis pealeii)、巨型鱿鱼(Dosidicus gigas)。
唯一保留外壳的头足类,壳分多个气室,调节浮力。身体仅占最后一室,周围有60至90个触腕。
头足类遍布全球海洋,生活环境多样:
近海底部:如欧洲墨鱼,栖息于沙质或岩石底。
深海开放水域:如部分鱿鱼种类。
沿海盐水湖泊:例如蓝环章鱼。
头足类均为肉食性,拥有类似剪刀的坚硬喙和覆有细齿的舌状结构(齿舌),用于撕裂猎物。
喜食对象包括:
甲壳类
其他软体动物
鱿鱼触腕上的吸盘末端呈钩状,增强猎物捕捉能力。
雄性通过专门的触腕将含精囊的精包传递给雌性。多数头足类在岩石或贝壳底产卵,章鱼会照顾卵直到孵化。
幼体无明显幼虫阶段,部分幼体形态与成体不同,曾一度令科学家误以为是不同物种。
参考文献
Alexander L. Stubbs, Christopher W. Stubbs. 通过色差和瞳孔形状识别色盲动物的光谱。(2016)。可访问:https://doi.org/10.1073/pnas.1524578113
Hall, D. (s.f). 头足类。斯莫森阶洋。可访问:https://ocean.si.edu/ocean-life/invertebrates/cephalopods
Jann Vendetti, UCMP. (2006)。冠轮动物:软体动物。头足类。鱿鱼、章鱼、鹦鹉螺和菊石。可访问:https://ucmp.berkeley.edu/taxa/inverts/mollusca/cephalopod.php
动物标签: 头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