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菲律宾海葵虾(Vir philippinensis)

无危
学名:Vir philippinensi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1.5–2.5 cm(不含触角)
  • 体重:极轻,小型甲壳类,无统一数据
  • 寿命:约 1–2 年

显著特点

与海葵共栖;半透明体态;兼具清洁与拾食;雌虾抱卵、幼体浮游期。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印太珊瑚礁与泻湖;1–25+ m;依赖海葵等刺胞动物为宿主。

外观

细长透明,常点状/线状白斑;第二螯足略发达;触角与步足修长。

详细介绍

Vir philippinensis 常被称为菲律宾海葵,隶属十足目—长臂虾科(Palaemonidae)的共栖虾类。 该属成员多与海葵、软珊瑚或海鞘无脊椎动物共生,体型细小、透明度高,善于在宿主触手间隐蔽取食, 兼具清洁协同拾食(scavenging)特性。


生态与生物学

  • 共栖关系:通常与海葵结伴生活,借其触手庇护以避敌;偶见在海鞘或软珊瑚上活动。

  • 食性:捕食小型浮游生物、寄生虫与有机碎屑,亦啄食宿主触手上的黏附颗粒,具一定清洁行为

  • 繁殖:雌虾抱卵,幼体为浮游期,经数次蜕皮后定居于礁区并寻得宿主。

  • 行为:日间多隐匿于触手或伞盖边缘,夜间更活跃;受扰快速躲入宿主体内侧或缝隙。


形态与识别

体形纤细、半透明;眼大,触角与步足较长;第二对螯足略发达;体表常见细小白色/乳白色斑点或线纹, 可随背景而有轻度显隐差异。与近缘属的差异多见于额剑形态、额棘数与螯足比率等精细特征。


体型与寿命

  • 体长:常见 1.5–2.5 cm(不含触角)。

  • 寿命:通常 1–2 年,依环境与捕食压力而变。


分布及栖息地

分布于热带印太(尤见西太与东南亚一带),常栖于 1–25+ m 的珊瑚礁、礁坡与泻湖, 以海葵为主要宿主,在触手与基部间活动。


保育与威胁

  • 威胁:珊瑚礁退化、海葵减少、采集与水质恶化。

  • 建议:潜水观赏勿触碰宿主;减少闪光近距拍摄对个体的惊扰。

IUCN:全球等级多为未评估(NE);本站按 NE 处理,以科普与识别为主。

常见问题

Q1:如何在海葵上找到它?观察触手基部与伞盖边缘的透明小虾,留意微小白点/线纹及长触角。

Q2:会伤害海葵吗?通常互利或偏利共栖;以寄生虫和碎屑为食,对宿主影响有限。

Q3:与“海葵虾”其他属怎么区分?需比较额剑与额棘、螯足比例等形态;实务上可凭宿主类型与体态先做初筛。

Q4:能人工饲养吗?对水质稳定与宿主依赖较高,不建议初学者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