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湖泊或海洋中游泳时,经常会好奇:这里除了鱼类、螃蟹这些肉眼可见的动物外,还有哪些生命存在?如果我们能拿着显微镜去观察水体,就会发现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宇宙”,那里漂浮着无数微小生物——它们就是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虽然体积渺小,但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什么是浮游生物、它们有哪些类型,以及它们为何如此重要。

“浮游生物”(plancton)一词最早由德国科学家 Victor Hensen 在 1887 年提出,用来描述那些随海洋水流漂浮、缺乏自主游动能力的生物。“Plancton” 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漂泊的”“游荡的”。
浮游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分布于 淡水和海水生态系统 中,其中海洋中的数量最为庞大,达到数以万亿计,特别是在寒冷海域中更为集中。而在淡水环境中,它们通常存在于湖泊、水库和池塘等静水系统中,因为如果在河流等流水环境中,它们往往会被水流冲走。
浮游生物可以从营养方式和体型大小两方面来分类。
浮游植物(Fitoplancton)
性质:类似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栖息地:分布在有阳光照射的“透光层”(一般可达 200 米深)。
主要成员:蓝藻(蓝细菌)、硅藻、甲藻等。
作用: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产生地球上约一半的氧气。
浮游动物(Zooplancton)
全生命周期浮游生物(Holoplankton):一生都以浮游状态存在。
部分生命周期浮游生物(Meroplankton):仅在幼体阶段属于浮游生物。
性质:动物性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或其他浮游动物为食。
主要成员:桡足类、鱼类幼体、水母等。
生命周期:
浮游细菌(Bacterioplancton)
性质:水中细菌群落。
作用:分解有机碎屑,在碳、氮、磷、氧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浮游病毒(Virioplancton)
性质:水生病毒群体,包括噬菌体和感染藻类的病毒。
作用:参与营养盐再循环,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有重要调节作用。
超微浮游生物(Ultraplancton):约 5 微米,包含细菌和小鞭毛虫。
纳米浮游生物(Nanoplancton):5–60 微米,包括单细胞微藻、微小硅藻。
微浮游生物(Microplancton):60 微米–1 毫米,如部分硅藻、甲藻、软体动物幼体、桡足类。
中浮游生物(Mesoplancton):1–5 毫米,如鱼类幼体。
大浮游生物(Macroplancton):5 毫米–10 厘米,如海藻块、海洋樽类、水母。
巨浮游生物(Megaloplancton):超过 10 厘米,典型例子是大型水母。
它们的身体形态也有多种适应策略,例如:增大表面积、细胞内储存脂肪滴以增加浮力,甚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体型(如硅藻的季节性形态变化)。

浮游生物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浮游植物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浮游动物依赖浮游植物为食,进一步被鱼类、鸟类、鲸类等更高层级捕食者捕食。
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通过分解和循环营养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这使得浮游生物位于 海洋和淡水食物网的最底层,是所有生态能量的起点。
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可用作 水质污染的监测工具。例如,枝角类(俗称“水蚤”)常被用于毒理学实验,以评估化学物质对水体生态的影响。
浮游细菌在碳、氮、硫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能够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
蓝藻等光合细菌能固定二氧化碳,贡献了地球上约 50% 的氧气,同时减缓温室效应。
死亡的浮游生物沉降到海底,经过数百万年形成沉积物,最终演变为石油等化石燃料。
浮游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 DMS(二甲基硫),其释放到大气后转化为硫酸盐微粒,成为云凝结核,从而促进云的形成。云层能够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地表,进而起到降低气温、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

浮游生物虽然肉眼几乎不可见,却是维系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
它们是食物链的起点,支撑了海洋和淡水中的所有生命;
它们参与碳、氮、硫等元素的循环,影响地球的物质平衡;
它们对气候变化、水质健康和能源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因此,人类应更加重视这些“微小的巨人”,深入研究并保护它们,以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动物标签: 浮游生物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