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濒危

2025 年濒危动物观察

2025-10-15 16:07:31 10
广告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物种超过 770 万种,其中逾 2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外形独特的物种正行走在灭绝的钢丝上。摄影师 Tim Flach 用两年多时间拍摄、记录了其中一批最具代表性与争议性的物种,提醒我们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选择。

1.jpg


大熊猫:从“极危符号”到“脆弱复苏”

  • 保护进程: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启动史上规模与投入均空前的保护行动:严禁盗猎、划定并扩展栖息地、推动国际合作。2016 年大熊猫从“濒危”下调至“易危/脆弱(Vulnerable)”。

  • 争议与风险:部分组织担心“降级”削弱资金与研究投入。当前野外个体约 2000 只,分散在多片彼此隔离的栖息地;其主食竹子对温度极为敏感,气候变化可能大范围破坏竹林分布。

  • 要点:保护有成,但形势仍脆弱;连通栖息地、气候适应性管理是关键。


墨西哥钝口螈(Ajolote / Axolotl):再生的极限

  • 文化与生态:阿兹特克人视其为神祇 Xolotl 的化身。今日其历史水道系统残存不多,并被大都市农业与生活污染所侵蚀。

  • 生物学奇点幼态持续(neoteny)——性成熟仍保持“幼体”形态(外鳃、尾)。可再生四肢、骨骼、甚至器官,对癌症的抵抗力远高于哺乳动物。

  • 前景:若能延缓现代威胁、加深免疫与再生机制研究,或为再生医学带来突破

2.jpg


山魈(Mandrill):颜值与危机并存

  • 社会结构:非人灵长类中最大规模的群体之一,曾在加蓬记录到 1300 个体同群。

  • 色彩信号:面部与双眼的强烈色彩与社会地位、性成熟相关。

  • 威胁:西非地区丛林肉(bushmeat)贸易扩大,群居习性使其一次盗猎即可造成群体性损失;伐木与农业压缩栖息地

  • 需求:更有效的反盗猎与栖息地保护

3.jpg


北极熊(Polar Bear):冰上“倒计时”

  • 捕食机制:依赖海冰平台伏击海豹;气候变暖导致海冰面积与厚度持续下降。

  • 数据脉络:2003 年之后的 13 个冬季记录了最小的 13 次海冰范围每失去一周海冰北极熊平均丧失约 7 kg 脂肪储备。

  • 要点狩猎季缩短→能量亏空→繁殖成功率下降。

4.jpg


金丝猴与滇金丝猴:高寒线上的存亡

金丝猴(Snub-nosed Monkeys, 中国中部山地)

  • 耐寒与外貌:长而柔密的被毛抵御寒风,裸露面部承受极端低温。

  • 威胁演变:90 年代以来因政府保护盗猎下降,但采伐与农业扩张导致栖息地丧失;旅游干扰增加。

  • 现状:野外仅约 120 只(原文场景),高度分散。

5.jpg

滇金丝猴(Yunnan Snub-nosed Monkey)

  • 发现与再识别:19 世纪末首次记载,1962 年再被发现;地球上最难观察的灵长类之一。

  • 生态:半游牧,栖于横断山脉高海拔密竹林,可承受 -40℃ 的严寒。

  • 主要威胁:栖息地隔离与高水平近交(遗传多样性受限)



马达加斯加:灵长类的“孤岛危机”

狐猴(Lemurs)

  • 森林锐减:仅剩约 10% 原始森林。狐猴对花蜜的偏好使其成为大型传粉者

  • 圈养悖论狐猴易在圈养下繁衍,但野放困难(遗传基础窄、重建族群复杂)。

6.jpg

东部黑白领狐猴(Varecia variegata)

  • 高声警报:响亮叫声利于联络,也易被盗猎者定位

7.jpg


变温的脆弱:两栖类集体告急

树蛙与卵(示例:黄眼树蛙)

  • 发育受温度控制:气候变暖导致孵化节律错位,扰动捕食—被捕食时序。

8.jpg

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

  • 机制:气候改变→低地增温/山地增湿增云→栖息地变冷→免疫力下降→壶菌扩张。

  • 后果全球 1/3 两栖类濒危,约 120 种已消失,被认为是脊椎动物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传染病之一。

洞螈(Olm)

  • 深时幸存者:约 8000 万年前起源,无光环境适应;寿命可达百年,能十年不进食

  • 致命弱点:极需清洁地下水;上覆森林转农田后,污染易渗入洞穴系统。

12.png


安哥诺卡陆龟(Astrochelys yniphora):以十年计的复育

  • 稀有度:被称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陆龟之一,性成熟需 15 年

  • 保护里程碑:1984 年再发现于马达加斯加西北部;1998 年该唯一栖息地升格为国家公园;圈养繁殖后释放百余只

  • 困局非法宠龟与观赏壳贸易驱动盗猎升级,重引入暂停;现存仅数百只,需重兵力保。

13.jpg


穿山甲(Pangolin):安静的消逝

  • 非法贸易规模:2007–2017 年,非法交易估计超百万只,为全球交易最猖獗的哺乳动物

  • 易捕性:遇险蜷缩的“本能防御”对人类无效。

  • 物种概览:非洲 4 种、亚洲 4 种,全部面临灭绝风险,其中两种极危

14.jpg


西部低地大猩猩黑猩猩:近亲的困局

西部低地大猩猩(Western Lowland Gorilla)

  • 个体故事:Djala 幼年目睹家族被盗猎,获救、康复、三十年后重返加蓬森林;个体与群体的救护与重引入代价高昂,方法学争议持续。

15.jpg

黑猩猩(Common Chimpanzee)

  • 栖息地相对完整锐减 3/4:丛林肉交易、伐木、油气与矿业、道路切割共同作用

  • 人畜共患威胁:炭疽、埃博拉、呼吸道疾病;与人类相似性带来更高传播风险

16.jpg


多彩绢毛猴(Tamarino multicolor):城市边缘的败退

  • 历史栖地:亚马孙东北部河岸森林。

  • 城市扩张:17 世纪末的人类聚落发展成马瑙斯(Manaus)大都市,林地碎片化严重。

  • 外来入侵红手绢毛猴争夺食物与栖位;城市交通与犬害、线路触电等致死事件频发。

17.jpg


候鸟猛禽:空中的警示

帝王蝶(Monarch)

  • 食源断裂:除草剂清除数百万公顷马利筋(寄主植物),迁飞群体虽壮观,个体极脆弱

  • 迁徙奇观:每年从加拿大/美国北部迁往墨西哥与加州越冬林地,覆林成“橙、白、黑”的帷幕。

20.jpg

21.jpg

军鹦鹉(Military Macaw)

  • “语言”与羁绊:并非天生叫声,向亲代与同群习得,形成“方言”;伴侣制终身。

  • 宠物贸易:野外捕捉替代圈养繁殖,盗捕压力大

22.jpg

23.jpg

菲律宾鹰(Philippine Eagle)

  • 生态位:大型顶级猛禽,穿行林冠猎取多样猎物;一对繁殖配偶需 103 km² 领地,仅两年一雏

  • 威胁:农业/采矿毒素沿食物网富集;栖地碎片化与砍伐;野外或不足1000 只。

24.jpg

25.jpg


鼻猴(长鼻猴):红树林的边界被侵蚀

  • 保育悖论:圈养表现差,唯有保住天然湿地与森林

  • 现状:沙巴仅 15% 栖于保护地;对虾养殖与棕榈油种植蚕食海岸森林。

  • 区域动态:婆罗洲自 1973 年起失林逾 1/3;保护地在商业压力下防线薄弱

26.jpg


大型猫科:从雪山到雨林的未竟之战

老虎(Tiger)

  • 世纪跌落:百年间全球数量减少 97%,9 个亚种中 3 个已灭绝

  • 全球承诺:2010 年“TX2”目标(到 2022 年数量翻倍);2016 年印度、俄罗斯、尼泊尔、不丹传来增长,但东南亚多地持续下滑;柬埔寨宣告野外灭绝,华南虎几近绝迹,苏门答腊虎极危

27.jpg

雪豹(Snow Leopard)

  • 空间约束:GPS 研究显示单只需 207 km² 以上领地,40% 保护地不足以维持一对繁殖个体。

  • 气候与冲突:变暖使森林上移、栖位缩减;高山放牧与种植抬升冲突概率

29.jpg


伊比利亚猞猁(Iberian Lynx):食物网的连锁反应

  • 猎物崩塌:欧洲 1950s 的兔瘟(粘液瘤病)与 1980s 起的兔出血热(RHD)重创野兔种群。

  • 临界回放:2003 年一度濒临野外灭绝;西/葡两国以圈养繁育 + 税费筹资重建族群,现已回升至数百只

  • 隐忧:持续的野放管理气候适应策略仍是刚需。

28.jpg


长吻鳄(Gharial):大河的昔与今

  • 历史分布:自巴基斯坦印度河至缅甸伊洛瓦底江。

  • 致衰主因:长期为皮肉卵与药用部位被捕杀;现代遭遇大规模水利工程与人兽冲突。

  • 现状:20 世纪 40 年代或有近万只;今日总量仅数百只,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两处保护地

32.jpg


秃鹫(Vultures):生命秩序的“清道夫”

  • 生态作用:快速清理大型兽类尸体,抑制疫病;在反盗猎中,聚集信号可暴露盗猎现场

  • 新型报复:盗猎者给尸体投毒(如氰化物),一次可毒死数百只秃鹫。全球近半数秃鹫物种极危

33.jpg


鹭嘴鹬/鲸头鹳(Shoebill):沼泽的沉默守望

  • 风险构成:地方冲突致枪械泛滥、盗猎压力增;根本威胁是湿地流失与排干

  • 在地解法:以山羊替代黄牛适应湿地放牧;养蜂与果树增加收入、促成人地双赢,形成共益景观

34.jpg


海洋“天使”与“海蝶”:食物网的多米诺

  • 海洋天使:体长 2–5 cm 的透明软体动物,以“翼足”拍水游动,捕食海洋海蝶

  • 酸化危机:海蝶保留薄壳,随海洋酸化易溶解;一旦海蝶崩溃,海洋天使及其上层捕食者将连锁受损,渔业亦受影响。

35.jpg


贝鲁嘉鲟(Beluga Sturgeon):迟来的世代

  • 生活史:体长可达 5 m、寿逾百年;春季溯河产卵,幼鱼下海漫长生长,需 10–20 年 才返乡繁殖。

  • 人类压力:拦河大坝切断产卵洄游通道鱼子酱价值高企(可达 €25,000/kg)刺激盗捕;尽管有法规与圈养,野外族群仍下沉

36.jpg


珊瑚礁:第六次物种灭绝的前沿

  • 共生基础:珊瑚与共生藻(zooxanthellae)互利;海温升高→藻类逃逸→珊瑚白化→抗病力下降、死亡率上升。

  • 事件回顾:仅 2016 年,大堡礁**>90%** 发生白化、约 20% 死亡。

  • 地质镜像:史前多次大灭绝后,珊瑚礁需以“百万年”为单位重建;海平面、酸度与温度的叠加变化今日仍在上演

37.jpg


图像与情感:科学之外的“保护杠杆”

Endangered》不仅是影像集,更是一次关于“图像如何重塑公众与自然的情感联结”的实验。
当超过一半的人类在城市生活、屏幕时间超越户外时间,我们正在文化层面远离自然。保护的推进,既要数据与法治,也要情感与艺术。正如生物学家 George Schaller 所说:“保护源自情感。” 若无情感的触动,科学也难以转化为行动。

11.jpg


结语:把“在乎”变成“行动”

  • 核心威胁谱: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非法贸易与盗猎、外来入侵、污染与疾病、气候变化。

  • 行动路径

    1. 守住关键栖息地与廊道连通;

    2. 压缩需求侧(拒绝野生动物制品、绿色消费);

    3. 科学监测(卫星追踪、相机陷阱、eDNA、AI 识别);

    4. 社区共管与替代生计;

    5. 全球协作(履约《巴黎协定》、跨境反盗猎与贸易执法)。

当我们重新定义与自然的关系,把审美的震撼科学的证据转化为制度与日常的改变,第六次大灭绝的轨迹才可能被改写。


广告

动物标签: 2025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