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候鸟大全:定义、迁徙机制与20种代表物种(附学名)

2025-08-26 09:51:06 9

鸟类迁徙堪称自然界最壮观的周期性行为之一。并非所有鸟都会迁徙;只要栖息地一年四季都能满足气候食物繁殖的需求,许多留鸟也能原地度过全年。对那些需要在季节交替时“换季搬家”的鸟来说,迁徙是写进基因时钟里的必修课。

1.webp


什么是“候鸟”?——定义与共性

候鸟(迁徙鸟)指每年在固定季节进行远距离移动的鸟类(既有会飞的,也包含少数耐长途漂飞或随风而行的海鸟与涉禽)。它们可能在一个大陆繁殖、到另一个大陆越冬,也可能在同一大陆进行南北转场。

候鸟普遍具备以下特征:

  • 高耐力体型:翅膀与胸肌比例优化,适合长距离飞行;许多种类在起飞前会显著增脂(能量储备)。

  • 免疫与代谢适配:跨洲移动意味着暴露于不同寄生虫与病原体,候鸟的免疫策略更“灵活省能”。

  • 可塑的生理形态:部分物种在迁徙季节会改变羽色、体重、器官体积(如肠道缩短以减轻负担)。

  • 惊人的定向能力:综合利用太阳与星空“天文罗盘”地磁场“磁罗盘”地标线索嗅觉/声学地景等多模态信息。

2.webp


鸟类为何“知道”该出发?——迁徙的触发与导航

  • 生物钟与外界同步:体内昼夜节律与年节律(受日照时长/温度/激素调控)在合适时点拉响“出发”信号。

  • 导航原理

    • 太阳与星空定位:白日依太阳方位,夜间参考恒星旋转轨迹。

    • 地磁感知:视网膜中磁感受分子与三叉神经末梢的含铁结构共同参与“磁罗盘”。

    • 经验地图:幼鸟先天有“方向与距离”的粗略模板,成年后通过路线记忆逐年精修,形成认知地图


全球主要迁徙通道(简述)

  • 东大西洋通道:贯穿欧亚—非洲西侧,连接斯堪的纳维亚/西欧繁殖地与西非越冬地。

  • 中亚—南亚通道:跨越中亚高原、喜马拉雅前缘,通往印度次大陆与南亚湿地。

  • 环太平洋通道:从阿拉斯加、东北亚沿太平洋海岸线南下,抵达大洋洲与南太平洋诸岛。


20种代表性候鸟名录(按迁徙通道分组)

下列每种均附中文名—学名—看点,便于浏览与科普发布。

东大西洋通道(Europe–West Africa)

  1. 白鹳 — Ciconia ciconia
    高空滑翔高手;依赖热气流节能飞行,从欧洲南下至撒哈拉以南非洲越冬。

  2. 黑鸢 — Milvus migrans
    都市与农田的清道夫;顺风滑翔远距转场,适应人类景观能力强。

  3. 靴隼(草原雕隼)— Aquila(=Hieraaetus)pennata
    体型中等的鹰类,跨越地中海—萨赫勒带,春秋两季双向迁徙。

  4. 西方澤鷂 — Circus aeruginosus
    与湿地共生的食肉猛禽;沿河口、芦苇荡与内陆湖泊迁移。

  5. 家燕(燕子)— Hirundo rustica
    人类最熟悉的候鸟之一;依地标与地磁导航,每年往返欧亚—非洲。

  6. 欧蜂鹰 — Pernis apivorus
    以蜂巢幼虫与蜂蜡为食的“特化食客”,跨地中海大迁徙。

  7. 欧椋鸟 — Sturnus vulgaris
    秋冬常见**“鸟旋风”**集群(murmuration);部分种群长距离迁徙。

  8. 崖沙燕 — Riparia riparia
    在砂岸打洞繁殖;沿河谷—海岸线成带迁飞。

  9. 欧亚绿翅鸭 — Anas crecca
    小型鸭类,越冬时常成大群;迁徙沿大西洋与地中海湿地链条移动。

  10. 普通楼燕 — Apus apus
    真“空中一生”:飞行取食、滞空睡眠,跨撒哈拉往返欧非。

3.webp

4.webp

中亚—南亚通道(Central & South Asia)

  1. 欧亚琵鹭 — Platalea leucorodia
    以浅水涉行觅食著称;迁徙依赖内陆湖泊与河口湿地驿站。

  2. 极北鸥 — Larus hyperboreus
    北极圈的强健海鸥,部分种群冬季南下至亚欧北岸与近海越冬。

  3. 灰鹤 — Grus grus
    大型群鹤飞越高原与草原;越冬地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印度半岛等地。

  4. 芦鹀 — Emberiza schoeniclus
    沿芦苇带迁徙的小型雀形目;在欧亚湿地间穿梭往返。

  5. 柳莺(森莺)— Phylloscopus trochilus
    体重仅十余克,却跨洲远行;靠高脂肪储备实现“微身长航”。

5.webp

6.webp

环太平洋通道(Pacific Flyway)

  1. 斑尾塍鹬 — Limosa lapponica
    不间断飞行纪录保持者:阿拉斯加直飞新西兰,破万公里不停歇

  2. 北极燕鸥 — Sterna paradisaea
    年度迁徙总里程冠军:从北极繁殖地到南极海域越冬,年飞行可达数万公里

  3. 暗色鹱 — Ardenna grisea
    典型远洋海鸟;跨赤道双向迁飞,追随海流与高产渔场。

  4. 红腹滨鹬 — Calidris canutus
    依赖“关键中转地”大量补脂(如富含软体动物的潮滩);保护价值高。

  5. 斯氏潜鸫 — Catharus ustulatus
    北美针叶林繁殖,迁往南美热带林;夜迁,以星空与地磁定向。

7.webp



迁徙小知识(快速了解)

  • 完全迁徙 vs. 部分迁徙:同一物种中,北方种群可能全部南迁,温带种群则只在严冬短距离位移。

  • 昼迁与夜迁猛禽多借白日热气流;小型雀形目偏好夜间低空稳流,既降温省水又避开猛禽

  • 停歇地的关键性:候鸟需要沿线“加油站”(湿地/潮滩/农田),一处受损就会拉低整条通道的生存率。

  • 气候变化影响:节律错配(如虫峰期提前)会让迁徙时间与食物高峰“脱钩”,影响繁殖成功率。


术语速览

  • 迁徙通道(Flyway):候鸟在大陆尺度上相对稳定的迁飞走廊与停歇地网络。

  • 脂肪加载(Hyperphagia):迁徙前暴食以积累脂肪,作为长航“航油”。

  • 天文罗盘 / 磁罗盘:以太阳/星辰或地磁场定向的内在导航系统。


参考文献

Gwinner, E. (2003) 鸟类的环行节律。《神经生物学新观点》,第13卷(6),第770-778页。

Fanjus de Moles, M. L. (2007) 动物导航。《调查与科学》在线期刊,第66-73页。

Pérez-Tris, J. & Santos, T. (2004) 西班牙鸟类迁徙研究: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Ardeola》,第51卷(1),第71-89页。

西班牙鸟类指南。SEO BirdLife。


动物标签: 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