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体形小、流线型、翅尖长而狭、擅长在空中捕食昆虫并进行长距离迁徙。不同属种各具识别特征:有的腰部呈红褐色、有的胸前有横带、有的腰白、有的额淡色。本文汇总12 种常见“燕子”(西语 “golondrina” 泛指燕科类群),涵盖形态特征、分布与栖位、巢型与行为,并给出快速鉴别要点。
(燕科 Hirundinidae|空中食虫小型候鸟)
小贴士:中文常把“燕子”(燕科)与“雨燕”(雨燕科)混淆。燕子脚较发达、常落地/拉线;雨燕脚弱、几乎不落地,翼更镰刀形、叫声尖锐。
如何判断是不是“燕子”(速查鉴别)
12 种燕子逐一认识(含要点)
燕子的生活史:迁徙、筑巢与喂食
观鸟与保护:人类活动对燕子的影响
常见问题(FAQ)
体型与外形:体小(约 12–15 cm),翼尖长而狭,尾多具深叉(但也有近方尾或浅叉)。
嘴/喙与取食:嘴小但口裂大,擅长空中捕食飞虫(蚊、蠓、蚋、飞蚁等)。
飞行方式:灵活穿梭、变速拐弯;常贴地/贴水低飞扫食。
巢型:多用泥巴+草茎修筑半碗或壶状巢;部分在砂壁/河岸挖洞成群繁殖。
与雨燕区别:燕子可停线/停枝、脚趾较完善;雨燕常贴壁附着、几乎不落地。
说明:以下中文名为常见译名/意译,括号内为学名;为方便检索,保留了原文的西语种名与分布概述。
分布:欧亚与非洲;欧洲/亚洲繁殖,越冬于非洲与印度。西班牙除家燕外的常见一种。
栖位:暖热的地中海型灌丛、河谷、陡崖与乡村建筑。
形态要点:
背部黑蓝光泽;腰/臀红褐(“金腰”)极醒目;腹部淡赭带斑点;尾深叉。
飞时腰红褐在阳光下易见,是与家燕区分的关键。
食性:空中捕食蚊蝇等小型飞虫。
巢型:常为壶状密闭巢,入口呈短喇叭管,附于岩壁/屋檐。
分布:北半球繁殖(含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越冬于南半球广大地区。
栖位:草地、田野、庭院、水域上空;偏爱人工结构(谷仓、桥梁)筑巢。
形态要点:
背钴蓝具金属光泽;额与喉深栗红;腹部淡赭/乳黄;尾极深叉,外侧尾羽末端白斑飞行可见。
食性:低空掠食飞虫。
巢型:半碗状泥巢,多粘附在梁柱/桥洞内壁。
分布:广泛见于欧亚、北美、非洲;越冬于南美与萨赫勒带。
栖位:河岸/砂壁/采石场;群体掘洞营巢,形成高密度群落。
形态要点:
体长约 12 cm;背褐、腹白,胸前有一条褐色横带;尾短且浅叉。
食性:近水域捕食微小飞虫。
巢型:砂壁打洞,洞道可达数十厘米。
分布:北美南部、墨西哥与加勒比;部分定居,部分迁徙。
栖位:洞穴、落水洞、桥梁与建筑;在近水开阔地取食。
形态要点:
背蓝灰;腰与额胸泛棕;喉淡棕;尾近方形(与多数深叉尾的燕子区别明显)。
食性:群体飞行捕食飞虫。
巢型:常与崖沙燕同属群栖环境,但为泥壶状巢附着于壁面。
分布:北美繁殖;越冬至墨西哥、中美与加勒比。
栖位:开阔田野、湿地、湖岸;善用天然树洞或人工巢箱。
形态要点:
背呈蓝绿色金属光泽、腹纯白;尾浅叉,整体清爽对比强。
食性:以空中飞虫为主,偶尔取食果实。
巢型:洞巢型;乐于占用巢箱,是北美推广巢箱保育的明星物种。
分布:北美西部、加拿大、阿拉斯加至墨西哥;越冬于中美洲。
栖位:草原、河岸、湖泊、林地洞穴区。
形态要点:
分布:繁殖从阿拉斯加、加拿大到墨西哥,越冬至南美。
栖位:开阔地、峭壁、湖泊与沼泽边。
形态要点:
体长 14–15 cm;额淡白;背蓝黑具光泽;喉棕红;腰橙锈色;腹白;尾较短。
与洞燕相比,额色更浅、腰更橙锈,且分布范围更广。
食性:群飞捕虫。
巢型:泥壶巢,常在桥梁/岩架的大型殖民地筑巢。
分布:北美繁殖;冬季至墨西哥、中美与加勒比。
栖位:林地、湿地、河道与岩岸。
形态要点:
体长 13–15 cm;背褐、腹白、喉部较暗;尾浅叉;雄鸟初级飞羽外缘具“锯齿状硬羽”(命名由此)。
与崖沙燕相似但胸前无完整褐色横带。
食性:贴水低飞捕虫。
巢型:洞巢或自然缝隙。
分布:秘鲁西北(自拉利韦塔德)与厄瓜多尔西南(罗哈省)沿海。
栖位:临水开阔区。
形态要点:
体长约 13.5 cm;背蓝绿亮泽、腰白;腹白且具细黑纹;尾近方。
食性:低空捕食飞虫。
巢型:洞穴/建筑缝隙等。
分布:安第斯山脉(秘鲁南部、玻利维亚西部、智利北部、阿根廷西北);海拔 2,500–4,600 m。
栖位:沟谷、陡坡与高山草甸(puna),多与溪涧、山坡相伴。
形态要点:
体长 14 cm;背深蓝、腰灰、腹近白;高海拔强风环境下飞行稳健。
食性:开阔地捕虫。
巢型:岩缝/土崖洞。
分布: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地;海拔 2,200–4,300 m。
栖位:矮林、kewiña 灌丛、高山草甸、农田与小型聚落。
形态要点:
体长 13.5 cm;背蓝、喉偏白、腹灰褐、尾叉;常低空穿梭于林冠与灌丛之间。
食性:林缘低空捕虫。
巢型:岩缝/洞穴。
分布:自秘鲁东南与玻利维亚,经巴西、乌拉圭至阿根廷北部。
栖位:草原、稀树草原、湿地与低地开阔区。
形态要点:
体长 12 cm;背灰褐、头胸呈“狮子色/棕赭”,腹白、尾近方。
食性:在田野与沼泽上空捕食昆虫。
巢型:自然洞隙/人造结构。
迁徙:多为长距离候鸟,在北半球春夏繁殖、秋冬南迁。跨洲旅行依赖良好停歇地与空中昆虫供应。
筑巢:常用泥团+纤维/草茎构成半碗或壶形巢,或在砂壁打洞群居繁殖。
育雏:亲鸟在空中捕食,将昆虫成球送喂;雏鸟离巢后仍会短期追随亲鸟学习觅食。
群栖:许多种类在繁殖外季节成千上万地夜栖于芦苇荡/树林,形成壮观“燕潮”。
杀虫剂与城市化导致空中昆虫减少,使燕子食源紧张;
密封化城市立面、光滑材质与清洁化管理使泥与附着位减少,影响筑巢;
交通与玻璃窗碰撞导致死亡;
桥梁/屋檐清巢破坏繁殖。
友好做法:
保留或增设巢位(在合规前提下使用仿生巢托/巢板);
就近提供干净泥源,雨后不清理关键檐角;
减少高毒广谱农药,推广生态农业/综合虫害管理(IPM);
观鸟摄影保持距离,避开筑巢期反复近距打光。
Q1:燕子与雨燕怎么区分?
燕子(燕科)可停线/停枝、尾多深叉、喙小口裂大;雨燕(雨燕科)翼镰刀形、脚弱几乎不落地、飞行更迅疾尖啸。
Q2:怎么快速识别家燕 vs 金腰燕?
家燕喉与额深栗红、尾极深叉;达乌里金腰燕的腰/臀红褐块非常显眼,且常筑壶状封闭巢。
Q3:崖沙燕与北粗翅燕很像,怎么看?
看胸前褐色横带:崖沙燕有明显胸带;北粗翅燕胸前无完整胸带,且雄鸟翼缘有粗糙“锯齿”状硬羽。
Q4:崖燕与洞燕如何区分?
崖燕额更淡白、腰更橙锈;洞燕尾近方形、整体蓝灰背更显沉稳。
燕子不仅可爱,更是空气昆虫种群调控者与生态指标物种。认识不同“golondrina”的微妙差异、为它们保留栖位与食源,就是在为城市与乡野的生态网络续命。
参考书目
SEO 鸟生活。 Disponible en:https://seo.org
关于鸟类的一切。 Disponible en:https://www.allaboutbirds.org
秘鲁阿韦斯。可用 en: https://avesdeperu.org
动物标签: 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