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亚洲大黄蜂(Vespa velutina):外形特征、蜂巢结构与蜇伤危害

2025-08-11 17:29:30 7

在欧洲,亚洲大黄蜂(Vespa velutina),又称亚洲胡蜂黄脚胡蜂或简称天牛蜂,已成为最令人担忧的外来入侵昆虫之一。这种体型巨大的黄蜂在近二十年间迅速蔓延,入侵了许多沿海和湿润气候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在降雨频繁、气温温和的地方。由于其数量庞大、攻击性强,以及对蜜蜂群体的严重威胁,它被视为对生态系统、农业和人类健康的三重威胁。

1.webp


一、外形特征——如何辨认亚洲大黄蜂

与常见的黄蜂和蜜蜂相比,亚洲大黄蜂有几个显著区别:

  1. 体型较大

    • 工蜂体长约 30–35 毫米(3–3.5 厘米),明显大于普通黄蜂(约 20 毫米)和蜜蜂(约 15 毫米)。

  2. 身体颜色特征

    • 头部:黑色或深褐色,前额带有橙黄色。

    • 胸部:呈天鹅绒般的深褐色至黑色。

    • 腹部:第一节有一条细黄线,第4节呈亮黄色,其他部位多为深色。

    • 足部:末端为黄色,因此在飞行中也很容易辨认。

    • 翅膀:烟褐色半透明,带有“烟熏”感。

  3. 习性

    • 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当蜂巢受到威胁时会集体进攻。

    • 以捕食蜜蜂为主,每只工蜂每天可捕杀 25–50 只蜜蜂,对养蜂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2.webp


二、蜂巢结构与位置

亚洲大黄蜂的蜂巢通常建在高大的树冠上,但在入侵地区,它们也会选择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筑巢,例如:

  • 靠近地面的灌木丛

  • 房屋屋檐下

  • 墙体空洞

  • 甚至废弃轮胎、仓库或车棚内

蜂巢特点:

  • 尺寸:直径可达 0.8 米,高度约 1 米

  • 材质:用木质纤维与唾液混合制成的“纸浆”

  • 形状:通常为球形,也可能呈梨形

  • 内部结构:有一层空气隔层,有助于保持温度稳定

  • 防御性强:蜂巢附近是它们的高警戒区,任何靠近的生物(包括人)都可能遭遇群体攻击

3.webp


三、蜇伤危害与毒性

亚洲大黄蜂的毒液与普通黄蜂类似,但因体型更大、毒针更粗、注入量更多,所以风险更高。

  • 致命风险人群

    1. 对蜂类毒液过敏者(约占人口 3%)

    2. 老年人

    3. 有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患者

    4. 被多只大黄蜂同时蜇伤的人

  • 严重反应

    • 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

    • 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 必须在几分钟内接受紧急医疗救助

  • 一般人反应

    • 剧烈疼痛、红肿、灼烧感

    • 肿胀范围较大,持续时间更长

    • 与普通黄蜂蜇伤相比,症状更强烈

4.webp


四、被蜇后的应对方法

  1. 高危人群(过敏、老人、有慢性病)

    •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

    • 医院通常会注射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物或皮质类固醇

  2. 一般人

    • 立即远离蜂巢区域,避免二次攻击

    • 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保持清洁

    • 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 切勿涂抹泥土、草药等未经消毒的物质,以防感染


五、防护与捕捉

目前没有有效的驱赶剂能够专门防止亚洲大黄蜂靠近。更安全的做法是设诱捕陷阱

  • 容器底部加入糖水、蜂蜜水糖+啤酒+酵母混合液

  • 加入少量酒精,防止蜜蜂被误捕

  • 将陷阱放在蜂巢附近或它们经常活动的农作物区

自然天敌包括:

  • 蜂鹰(Pernis apivorus)

  • 食蜂鸟(Merops apiaster)

  • (Meles meles)

这些天敌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控制种群,但在人类居住区,人工防治仍然是必要的。


六、结语

亚洲大黄蜂的入侵不仅威胁到蜜蜂种群和农业生产,也对人类安全构成隐患。了解它们的特征、习性和防护方法,是减少冲突和伤害的第一步。面对这种入侵物种,我们既需要科学防治,也应当保护本地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Zafra, A. (2018年7月24日) 本土研发是抗击亚洲大黄蜂灾害的关键。EFE 通讯社:生物多样性。

Gamarra, L. (2016年) 在外来入侵物种框架下对亚洲大黄蜂的监管。Monfragüe 科学期刊:《韧性发展》。第七卷(2),第178-186页。

EFE Verde 编辑团队 (2019年3月6日) 欧洲蜂鹰,抵御亚洲大黄蜂的天然屏障。EFE 通讯社:生物多样性。

EFE Verde 编辑团队 (2016年7月13日) 亚洲大黄蜂被列入欧盟入侵物种名录。EFE 通讯社:生物多样性。


动物标签: 亚洲大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