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两栖动物>>无尾目

十字蛙

无危
学名:Notaden bennettii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一般约 4–6 厘米,体型短圆而略显肥胖
  • 体重:单体体重通常几十克左右,具体因性别和营养状况而变化
  • 寿命:在野外推测可存活数年,在干旱环境中通过长期潜伏与休眠度过不利季节

显著特点

澳大利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有的小型蛙,背部鲜黄并带十字状红褐色斑纹,遇到威胁会分泌黏稠分泌物防御,长期在地下潜伏以适应干旱环境。

分布及栖息地

特产于澳大利亚内陆和东部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多见于草原、灌丛和红土平原上能够在雨季形成临时水洼和湿润泥土的区域,大部分时间藏身地下。

外观

身体短圆、背部鲜黄色或黄绿色,其上有红褐色或橙红色斑块组合成类似十字架的图案;腹面苍白,四肢较短而粗壮,适合挖掘和在泥土中潜伏。

详细介绍

十字蛙(Crucifix Frog)是一种外形十分独特的澳大利亚本土蛙类, 由于背部鲜艳的黄色和红褐色斑纹组合成类似“十字架”的图案,因此得名“十字蛙”“十字架蛙”。 它的学名为 Notaden bennettii,属于澳洲的地栖蛙类,长期生活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灌丛和泥土中。


分类地位与命名

  • 中文常用名:十字蛙、十字架蛙(均为常见译名)

  • 英文名:Crucifix Frog, Crucifix Toad

  • 学名:Notaden bennettii

  • 科属:(广义)澳洲地蛙类,隶属 Notaden


外观与识别特征

十字蛙体型不大,但颜色极为醒目,是澳洲干旱区最有辨识度的蛙类之一:

  • 体型:成体体长一般约 4–6 厘米,身体呈短圆形或近球形,看上去胖乎乎的;

  • 体色:背部基色通常为鲜亮的黄色或黄绿色,其上布满红褐色、橙红色到暗褐色斑块,      其中几块斑纹在背中央组合成类似“十字架”的图案,是其名称来源;

  • 皮肤:背部皮肤相对光滑或略带颗粒感,腹面较为苍白或乳白色;

  • 体形结构:身体短胖、头部不甚突出,四肢相对较短但粗壮,适合挖掘泥土;

  • 眼睛:眼睛位于头顶部附近,便于在身体大部分埋入土中时仍可观察外界。

鲜艳的黄红配色加上十字状斑纹,使十字蛙在视觉上带有一定“警戒色”意味, 提醒潜在捕食者它可能并不好对付。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十字蛙是澳大利亚内陆和东部部分地区的特有种, 主要出现在降雨不稳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 常见于内陆平原、红土区和轻度起伏的草原、灌丛地带;

  • 偏好泥土较厚、雨季可以形成临时水洼的区域;

  • 远离海岸的内陆农田边缘和牧场也可能出现。

它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地下, 只有在大雨来临、地面湿润、临时水洼形成时才会大量出现在地表活动和繁殖。


生活习性:挖洞、潜伏与“干旱适应”

十字蛙非常善于适应干旱环境,是典型的掘洞、潜伏型蛙类

  • 在长期干旱季节,它们会向下挖掘,钻入湿润土层深处;

  • 为了减少水分流失,身体外层会形成一种类似“角质茧”的包裹层,      自身进入低代谢的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大雨;

  • 当地原住民会在干旱时挖出“水蛙”一类蛙类,用其体内储存的水解渴,      十字蛙所在的生态类群就与这种“水储存能力”有关(并非鼓励效仿,仅为生态习性介绍)。

一旦季节性大雨到来、地表形成积水和泥潭,十字蛙便会突破“土茧”钻出地面, 在短时间内完成觅食、交配和产卵等一系列活动。


防御策略:黏性分泌物

十字蛙的另一大特点,是遇到威胁时会从皮肤分泌出黏稠的粘性物质

  • 这种分泌物像胶水一样可以粘住试图咬它的小型捕食者或附着物;

  • 对某些天敌来说,这种黏液很难摆脱,具有一定防御效果;

  • 传统知识中,当地原住民曾利用这种“天然粘胶”帮助固定羽毛等装饰物。

鲜艳的警戒色加上黏性分泌物,使十字蛙在生态位上更难成为轻易捕食的目标。


食性

像多数地栖蛙类一样,十字蛙以多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 蚂蚁甲虫白蚁和其他地表昆虫;

  • 蜘蛛、小型蜈蚣等节肢动物;

  • 在雨后气候湿润、昆虫活跃时,会在地面缓慢移动或埋伏等待猎物靠近。

它们用视觉和对地面振动的感知来发现猎物, 再迅速伸出黏性舌头捕捉。


繁殖与发育

十字蛙的繁殖高度依赖“雨季窗口期”:

  • 在持续大雨后,地面出现大大小小的临时水洼和泥塘,雄蛙会在水边鸣叫吸引雌蛙;

  • 卵产在浅水中或水洼内,通常附着在水生植物或沉水物体周围;

  • 蝌蚪必须在水洼干涸之前完成发育并变形为小蛙,因此发育速度受水温和水体消失时间制约;

  • 变形后的小蛙会尽快离开水体,寻找合适的泥土区域潜伏、生长。


保护现状与威胁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十字蛙目前被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 说明其整体分布范围相对广泛、种群并未显示出快速衰退迹象。

潜在威胁包括:

  • 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农牧业扩张导致地表结构改变;

  • 农药和污染物进入临时水体,对蝌蚪和幼体造成影响;

  •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改变,雨季不稳定可能影响其繁殖成功率。

保护十字蛙的关键是保留足够的自然或半自然土地, 尤其是保留雨季时能够形成临时水洼和湿润泥土的区域。

常见问题

Q1:为什么叫“十字蛙(Crucifix Frog)”?

名称来自其背部鲜艳的黄色基色上,几块红褐色斑纹组合成类似“十字架”的图案,
在俯视时非常显眼,因此被称为 Crucifix Frog 或 Crucifix Toad。

Q2:十字蛙有毒吗?对人类是否危险?

十字蛙会分泌黏稠防御性分泌物,用来对付潜在捕食者。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对人类具有像蔗蟾那样的致命毒性,
但不建议徒手长时间揉搓或接触眼口等部位,野外观察后洗手即可。

Q3:为什么平时很少看到十字蛙?

因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休眠或潜伏,
只有大雨之后、临时水洼形成时才会大规模出现在地表进行繁殖和觅食。
因此在干旱季节几乎难以见到。

Q4:十字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十字蛙以大量小型昆虫和节肢动物为食,有助于调节地表无脊椎动物的数量;
同时也为某些捕食者提供食物,是澳大利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