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班卓蛙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东部班卓蛙
- 学名:Limnodynastes dumerilii
- 纲目:无尾目
- 科属:Limnodynastes dumerilii Eastern Banjo Frog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约 6–8 厘米,属于中等偏小体型的地栖蛙类,雌蛙通常略大于雄蛙
- 体重:单体体重通常数十克,具体因性别、体况和地区而异
- 寿命:在野外推测可存活数年,个体可经历多个繁殖季节;人工饲养条件下寿命可能更长
显著特点
澳大利亚东南部常见的挖洞型蛙类,体型粗壮、背部棕褐色并带斑纹,大腿常有黄色或橙色斑块,雄蛙发出类似班卓琴弦的“bonk”叫声,是著名的湿地“合唱成员”。
分布及栖息地
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塔斯马尼亚及南澳部分地区,广泛栖息于沼泽、池塘、河岸、农田水坝、城市公园水体及沟渠等有水和疏松土壤的环境。
外观
身体粗壮而略扁,背部棕色、灰褐色或橄榄色并带不规则深色斑块,两侧和大腿处常见黄色或橙色斑,腹部色浅;后肢发达,适合挖掘和在泥土中潜伏。
详细介绍
东部班卓蛙(Eastern Banjo Frog)是一种体型中等、叫声极具特色的澳大利亚本土蛙类, 学名为 Limnodynastes dumerilii。由于雄蛙发出的“bonk… bonk…”叫声非常像拨动班卓琴琴弦的声音, 它在英文中又被称为 “Pobblebonk”。
分类地位与命名
中文常用译名:东部班卓蛙(亦有译作东部博布蛙等,尚无统一中文名)
英文名:Eastern Banjo Frog, Pobblebonk
学名:Limnodynastes dumerilii
科属:Limnodynastidae 科 → Limnodynastes 属
外观与识别特征
东部班卓蛙体态敦实、善于挖掘,是典型的地栖“挖洞蛙”类型:
体型:成体体长一般约 6–8 厘米,雌蛙通常比雄蛙略大;
体形:身体粗壮、头宽而不突出,四肢强壮,尤其后肢有利于挖掘土壤;
背部颜色:背部多为棕色、灰褐色、橄榄色或深褐色,常带有不规则深色斑块或云纹;
体侧与大腿:身体两侧和大腿后部常可见黄色或橙色斑块,为野外识别的重要线索之一;
腹面:腹部为白色或奶油色,可带灰色或褐色细点;
皮肤质地:背部略显粗糙但不如蟾蜍那样疣粒明显,整体介于光滑与粗糙之间。
相比一些颜色鲜艳的树蛙,东部班卓蛙的体色偏“低调伪装风”, 更适合潜伏在泥土、落叶和岸边植被之间。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东部班卓蛙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常见蛙类:
分布区域包括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以及南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从沿海平原到山麓丘陵均可见其踪迹。
它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总体偏爱湿润环境:
天然环境:沼泽、溪流、河漫滩、湖泊和池塘岸边;
人工环境:农田水塘、牧场水坝、城市公园池塘、路边沟渠和花园水景;
只要有持久或季节性积水的水体,加上周边可以挖掘的泥土或沙壤土, 就可能成为它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与叫声
东部班卓蛙是一种挖洞、夜行性蛙类:
白天多躲在自挖的洞中、石块下或厚厚的落叶中,以避免水分蒸发;
黄昏和夜间活动最为频繁,尤其降雨前后更为活跃;
雄蛙会在水体边缘或浅水中鸣叫,发出独特的“bonk… bonk…”或“pobble-bonk”声, 好像有人轻轻拨动班卓琴弦,因此得名。
在繁殖季节的池塘和农田水坝周围,常能听到密集的“班卓合唱”, 但由于它们大多藏在水边植被和泥土附近,不一定容易在视觉上发现。
食性
东部班卓蛙为典型的肉食性小型捕食者,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它们常在夜间缓慢移动,或在水边埋伏, 用敏锐的视觉捕捉活动的猎物,再迅速伸出黏性舌头捕食。
繁殖与发育
东部班卓蛙的繁殖与降雨和水体密切相关:
繁殖季节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月份,降雨后雄蛙会在水体周围集中鸣叫;
雌蛙在静水或流速较缓的水体中产卵;
卵被包裹在特有的泡沫巢(泡沫卵团)中,漂浮在水面或附着于水边植被;
蝌蚪在水中发育,体型相对较大,对温度和溶氧具有一定耐受力;
变形为幼蛙后,它们会上岸寻找适宜的土壤区域,进入地栖生活阶段。
保护现状与威胁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 东部班卓蛙目前被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 说明其整体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在多数地区仍相对稳定。
局部种群可能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湿地填埋、水体污染和农药使用;
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
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模式改变与长期干旱风险。
维护多样、清洁的池塘、农田水坝和湿地,以及保留水边自然植被和可供挖掘的土壤环境, 有助于东部班卓蛙及其他水边蛙类的长期生存。
常见问题
Q1:东部班卓蛙为什么叫“Pobblebonk”?
这个名字来自它特有的叫声——一连串类似“pobble-bonk”的声音,
听起来像有人在重复拨动班卓琴的琴弦,因此得名 Eastern Banjo Frog / Pobblebonk。
Q2:东部班卓蛙有毒吗?对人类是否危险?
它不像蔗蟾那样具有强烈毒腺,一般不被视为对人类有严重毒性的小蛙。
野外短暂观察、轻轻拿起后洗手即可,避免将分泌物接触眼睛和口腔。
Q3:为什么经常听到它们的叫声,却很难看到?
东部班卓蛙体色与泥土和枯草相似,又喜欢躲在水边植被、泥土洞穴和石块下,
而且多在夜间活动,因此虽然叫声很响亮,实际个体却不容易被直接看到。
Q4:东部班卓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它们以大量无脊椎动物为食,有助于控制昆虫种群;
同时又被鸟类、蛇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捕食,是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