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两栖动物>>无尾目

巨穴蛙

无危
学名:Heleioporus australiac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约 7–10 厘米,属于体型较大的地栖蛙类,雌蛙通常比雄蛙略大
  • 体重:单体体重可达数十克甚至更高,视性别、体况与地区而定
  • 寿命:在野外推测可存活多年,能够在多个繁殖季中反复参与繁殖;适宜条件下寿命可能更长

显著特点

澳大利亚东部特有的大型挖洞蛙,体型粗壮、腹面具显著大理石纹,长期生活在靠近溪流的土洞中,在暴雨和涨水季节利用泡沫巢和临时水体繁殖。

分布及栖息地

特产于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部分地区,多见于降雨较多的桉树林、灌丛和溪谷地带,通常在靠近溪流、季节性水坑和山间排水沟的疏松土壤中挖洞潜伏。

外观

身体宽厚粗壮,背部灰褐或橄榄褐色,点缀深色斑点和疣粒,腹部白色并带黑色或暗色大理石状斑纹;眼睛较大,后肢强壮,足趾具明显蹼膜和发达“挖掘瘤”。

详细介绍

巨穴蛙(Giant Burrowing Frog)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澳大利亚本土蛙类, 学名为 Heleioporus australiacus,隶属于澳洲地栖蛙类家族。顾名思义,它非常善于挖洞, 大部分时间都潜伏在地下,只在适宜的湿润季节和夜间出来活动与繁殖。


分类地位与命名

  • 中文常用名:巨穴蛙(直译 Giant Burrowing Frog,中文名称尚未完全统一)

  • 英文名:Giant Burrowing Frog

  • 学名:Heleioporus australiacus

  • 科属:澳洲地蛙类(Myobatrachidae)→ Heleioporus


外观与识别特征

巨穴蛙体型粗壮,是澳大利亚较大的地栖蛙之一:

  • 体型:成体体长一般可达 7–10 厘米,有些雌蛙个体甚至更大;

  • 体形:身体宽厚、头部较大,整体给人一种“敦实有力”的感觉;

  • 背部颜色:多呈灰褐色、橄榄褐色或暗棕色,常布满深色斑点或云状花纹;

  • 皮肤质地:背部皮肤略显粗糙,散布细小疣粒,体侧和四肢可见突出的腺体隆起;

  • 腹面:腹部通常为白色或灰白色,并带有明显的黑色或暗色大理石状斑纹;

  • 眼睛:眼睛较大,虹膜多为金色或铜色,部分个体眼周略带深色圈;

  • 四肢与足:后肢强壮,后足趾间具明显蹼膜,内侧有发达的角质“挖掘瘤”,      用于向后刨土挖洞。

粗壮的体型、花纹腹部、大眼睛和强壮后肢,是野外识别巨穴蛙的主要特征。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巨穴蛙是澳大利亚东部的特有物种

  • 主要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部分沿海丘陵和内陆山地;

  • 多见于降雨较丰富的森林、灌丛及河谷地区。

它偏爱同时具备适宜挖掘土壤和附近有溪流或临时水体的环境:

  • 栖息于桉树林、湿润灌丛、溪谷、山坡和岩石间的土壤中;

  • 常在小溪两侧、季节性水坑和山间排水沟附近挖洞潜伏;

  • 繁殖活动多与临时性浅水体和溪流涨水有关。


生活习性:挖洞与潜伏

巨穴蛙是一种典型的挖洞型夜行蛙类

  • 白天通常藏身于自挖的洞穴中,洞口多隐蔽在落叶、草根或岩石缝隙附近;

  • 洞穴一般位于溪流或水坑旁稍高的土坡上,土质疏松有利于挖掘;

  • 黄昏和夜间从洞中爬出,在地面或水边活动与觅食;

  • 在干旱或不利季节,会长时间留在洞中以保持体表湿润并降低代谢。


叫声

雄性巨穴蛙在繁殖季会发出低沉而浑厚的叫声:

  • 叫声常被形容为拖长的“whooomp”或低沉的“oomp”声,音量较大;

  • 多在雨夜或溪流水量上涨时,从靠近水体的洞口或水边发出;

  • 多个雄蛙同时鸣叫时,整个溪谷会回荡着低沉而缓慢的蛙鸣。


食性

巨穴蛙为肉食性,以各类地表无脊椎动物为主:

  • 甲虫蟋蟀、蟑螂等地面活动昆虫;

  • 蜘蛛、蛞蝓以及其他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 偶尔也可能取食较小的蛙类或其他适口小型脊椎动物。

它们多在夜间从洞中爬出,在湿润地面缓慢移动, 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出击,将其吞入口中。


繁殖与发育

巨穴蛙的繁殖与暴雨、溪流涨水和临时性水体密切相关:

  • 繁殖季通常出现在温暖多雨的时期,往往在强降雨前后最为集中;

  • 雄蛙常在靠近溪流或水坑的洞口鸣叫,吸引雌蛙进入洞中交配;

  • 雌蛙会在洞内或非常浅的水体边缘产卵,并与雄蛙一起“搅拌”形成含有大量气泡的泡沫巢

  • 当雨水上涨或溪流水位抬升,泡沫巢会被水淹没或冲入浅水区,蝌蚪随之进入水体继续发育;

  • 蝌蚪多在溪流缓水区域或临时水坑中生长,完成变形后的小蛙爬上岸边,      寻找适合挖洞的土壤并开始地栖生活。


保护现状与威胁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 巨穴蛙目前被评估为易危(Vulnerable, VU), 说明其野外种群面临一定程度的长期威胁和下降风险。

主要威胁因素包括:

  • 林地砍伐、道路建设和城市扩张导致溪谷森林和灌丛栖息地破碎化;

  • 溪流改道、水坝建设和排水工程改变了自然涨水节律,影响其繁殖所依赖的临时水体;

  • 农药、沉积物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溪流,对卵、蝌蚪和成蛙造成压力;

  • 可能还会受到真菌性两栖壶菌病和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保护巨穴蛙的关键在于维护自然溪流及其两侧森林带, 保留季节性水坑与湿地,并减少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与破坏。

常见问题

Q1:为什么叫“巨穴蛙(Giant Burrowing Frog)”?

名称中的“Giant”来自它相对较大的体型,在地栖、挖洞蛙中属于明显偏大的一类;
“Burrowing Frog”则强调它善于挖洞、长期生活在地下的习性。

Q2:巨穴蛙白天很难看到,是正常的吗?

是的。巨穴蛙高度依赖地下洞穴保持湿度和安全感,大部分白天时间都藏在洞内,
通常只有在夜间、特别是雨夜才会爬出洞穴活动和觅食。

Q3:巨穴蛙对人类有危险吗?

巨穴蛙并不像蔗蟾那样具有强烈毒腺,一般不被视为对人类有严重危险。
不过所有野生蛙类在被捕捉时可能分泌轻微刺激性分泌物,
如需短暂观察,建议轻拿轻放并在之后洗手。

Q4:为什么巨穴蛙会被列为易危物种?

主要原因是其栖息地相对局限,对原始溪谷森林和自然涨水节律依赖较强,
而这些环境容易受到林地砍伐、道路、农牧开发和水利工程的破坏。
栖息地碎片化和水文条件改变,都会影响巨穴蛙长期的繁殖成功率和种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