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蜈蚣属(Scolopendra),是最为人所知的多足动物之一。全球已知有80多种蜈蚣,它们以威胁性的外观、多对强壮的行走足以及带毒的毒牙而闻名。本文将详细介绍蜈蚣的主要特征、栖息环境、食性及其对人类的潜在影响,帮助你更好地识别这些神秘且危险的动物。
体色多样:蜈蚣的体色通常为棕黑、黄色到褐色不等。
身体结构:由21个分节组成,每节带有一对坚硬的行走足,全身覆盖坚硬的外骨骼,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保护和支撑。
强健的肢体:21对足非常强壮,能抓握大型猎物,甚至能悬挂在天花板上操作猎物,动作迅速敏捷。
触角功能:拥有一对触角,能感知地面振动,帮助寻找猎物或规避威胁。
尾端附肢:尾部两端有长形附肢,可迷惑敌人,使其难以判断蜈蚣的头部方向。
体型大小:热带地区可长达30厘米,温带地区则约15厘米,体粗约4厘米。
有毒捕食者:蜈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毒捕食者之一,毒液复杂,对猎物和防御极为有效。
蜈蚣的口器复杂,具备两对强壮的颚和两对融合的上颚,其第一对足变形为毒钩(称为毒刺),注入毒液来捕捉和麻痹猎物。其毒液包含多种毒素,能破坏红细胞,可能引发心脏骤停和发烧等症状。
被蜈蚣咬伤时会感到剧烈疼痛,局部皮肤红肿、起脓疱,有时甚至坏死。咬伤处有明显针孔状伤口。夏季和雨季是蜈蚣活动频繁、咬伤事件多发的季节,咬伤常发生于手脚等肢体。
对小动物致命,但人类中只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或死亡。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受威胁,严重时需紧急医疗救治。感染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清创和静脉抗生素,康复期长达数月。
蜈蚣偏好阴湿且远离阳光的环境,白天常藏匿于岩石、缝隙或洞穴中。它们构筑巢穴以躲避敌害和恶劣环境。
不同种类分布于不同区域,主要以热带为主。著名种类包括:
Scolopendra cingulata(地中海区域)
Scolopendra gigantea(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
其他种类分布于日本、非洲、泰国、中国和越南等地。
Escolopendra subspinipes和Scolopendra morsitans为广泛分布的种类,体色随地区有所变化。
作为夜行性捕食者,蜈蚣饮食广泛,包括昆虫、蜘蛛、蟑螂、蜗牛等无脊椎动物,甚至能猎捕两栖动物、蝙蝠、小蛇和老鼠。部分蜈蚣还会发生同类相食。
蜈蚣为异性生殖,受精为体内受精,雄性通过释放精包(精荚)于地面,雌性将其置入体内完成受精。雌蜈蚣产卵20至60枚,严密看护并用唾液保持湿润以防病菌感染。幼体孵化后,部分会发生母蜈蚣被幼体吃食的现象。
通过了解蜈蚣的特征、习性和防护知识,可以有效避免危险并尊重这些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如需更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欢迎浏览我们的“动物百科”栏目。
参考文献
Siriwut, W.、Edgecombe, G. D.、Sutcharit, C.、Tongkerd, P. 和 Panha, S. (2016)。东南亚大陆蜈蚣属Scolopendra Linnaeus, 1758(蜈蚣形亚目,蜈蚣科)的分类学综述,并描述了来自老挝的一个新种。ZooKeys, (590),
Puzzo, A.、Pari, C.、Bettinelli, G.、Raggini, F.、Paderni, S. 和 Belluati, A. (2020)。蜈蚣咬伤后一种不寻常的两阶段感染。《生物医学学报:雅典帕门西斯》,91(增刊14)。
动物标签: 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