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蟾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蔗蟾
- 学名:Rhinella marina (Cane Toad)
- 纲目:无尾目
- 科属:Bufonidae Rhinella marina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一般约 10–15 厘米,大型雌蟾可超过 20 厘米
- 体重:体重多为数百克,大个体可接近 1 千克,属于体型较大的陆栖蟾蜍
- 寿命:在野外通常可存活 5–10 年,人工饲养条件下个体寿命可更长(记录可达十余年)
显著特点
体型粗壮、耳后毒腺极为发达的大型蟾蜍,毒液对多种捕食者和宠物具有潜在致命性,繁殖能力极强,在澳大利亚等地已成为严重入侵物种。
分布及栖息地
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后来被引入加勒比、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北部与东部等地;多出现在农田、甘蔗地、牧场、城市草坪和各种静水或缓流水体附近。
外观
背部粗糙多疣,棕色或黄褐色并带深色斑纹,腹面较浅;眼后可见隆起的长条状毒腺;整体体形笨重,头宽而扁,四肢粗短。
详细介绍
蔗蟾(Cane Toad)是一种体型粗壮的大型蟾蜍, 学名为 Rhinella marina(旧名 Bufo marinus),隶属于蟾蜍科 Bufonidae。 它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后来被人为引入澳大利亚、加勒比和许多太平洋岛屿, 用来生物防治农田害虫,却意外成为极具破坏力的外来入侵种。
分类地位与命名
中文名:蔗蟾、海蟾蜍(旧译名之一)
英文名:Cane Toad, Giant Toad, Marine Toad
学名:Rhinella marina(旧名 Bufo marinus)
科属:蟾蜍科 Bufonidae → 蔗蟾属 Rhinella
外观与识别特征
蔗蟾是世界上最著名、个体也相对较大的蟾蜍之一:
体型:成体体长一般约 10–15 厘米,大型雌蟾可超过 20 厘米;体重多为数百克,大个体可接近 1 千克;
体形:体躯粗壮、头宽而扁,四肢强壮但相对较短,整体给人“敦实笨重”的感觉;
皮肤:背部皮肤粗糙,多疣粒和凸起,呈典型的“蟾蜍疙瘩”质感;
体色:背部多为棕色、黄褐色、橄榄色或灰褐色,常带不规则深斑或云纹,腹面较浅,为奶油色、灰白或带少量斑点;
耳后腺:眼后方有一对非常发达的耳后腺(腮腺、毒腺),形似隆起的长条,在受威胁时可分泌乳白色毒液;
雌雄差异:雌蟾通常体型更大,雄蟾前肢健壮、繁殖季有发达的抱对垫。
粗壮体型、巨大耳后毒腺和粗糙疣状皮肤,是野外识别蔗蟾的关键特征。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蔗蟾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从墨西哥南部、中美洲一直到亚马孙流域和巴西部分地区;
自然栖息地包括低地雨林、稀树草原、湿地边缘和河谷。
由于人为引入,它如今广泛出现在:
加勒比诸岛和部分太平洋岛屿;
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大片地区,沿海和内陆均有分布;
部分甘蔗种植区和热带农田周边。
蔗蟾适应力极强,可利用多种栖息地:
农田、甘蔗地和牧场;
城市草坪、公园、花园和人工水渠;
池塘、沟渠、排水沟边以及湿地周缘。
只要有相对温暖的气候、充足昆虫资源和附近水体供繁殖,它们便能迅速建立种群。
生活习性与食性
蔗蟾以夜行性地栖生活为主:
白天多藏身于石下、树根间、洞穴或人造建筑物下方阴凉处;
黄昏和夜间出来活动,在地面缓慢行走或短距离跳跃;
遇到强光照射时常会暂时僵住,容易被汽车灯或人类手电“定住”。
食性非常广泛,属于典型的机会型杂食捕食者:
这种“什么都吃一点”的习性是其在入侵地区成功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毒性与防御
蔗蟾最引人关注的特征是其强烈的毒性:
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乳白色黏稠毒液中含有多种蟾毒配基(bufotoxins)和强心苷类物质;
对许多捕食者(如狗、猫、小型肉食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具有严重甚至致命毒性;
蝌蚪和卵也具有毒性,捕食蝌蚪的鱼类或两栖类也可能中毒。
人类若接触其毒液,可能出现眼睛、口腔和皮肤的刺激反应; 误食或大量摄入毒液则有潜在严重心脏毒性风险。 在入侵地区,宠物犬误咬蔗蟾后中毒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
繁殖能力
蔗蟾繁殖能力极强,是其入侵成功的关键:
繁殖多在雨季或有持续降雨后进行;
雌蟾一次可产下数千枚甚至上万枚卵,呈长串胶状卵带,系在水草或水体中的物体上;
蝌蚪在水中成群活动,体型较小、颜色偏深,发育速度受水温与食物影响较大;
幼体变成小蟾后,即可在陆地上开始独立生活。
高产卵量、广泛的水体利用能力和较强的环境耐受性,使其种群在适宜地区迅速膨胀。
入侵生态问题
在原生地,蔗蟾是当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但在澳大利亚等被引入地区,它却对本地生物造成严重冲击:
以其强毒性导致本地捕食者(如巨蜥、蛇、野犬等)食用后中毒死亡;
与本地青蛙和蟾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改变局部食物网结构和能量流动方式。
因此,蔗蟾在许多地区被视为有害入侵物种, 相关管理包括控制扩散、清除卵块和幼体、宣传宠物防护等。
保护现状
从全球尺度看,蔗蟾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 说明其种群总体非常庞大且稳定甚至扩张。
然而,这一“无危”状态是基于其过于成功和扩散广泛, 并不意味着它在所有地区都“值得保护”。在其作为外来种的国家和地区, 管理目标反而是限制和控制其数量,以保护本地生态系统。
常见问题
Q1:蔗蟾对人类和宠物危险吗?
是的,蔗蟾的毒液对许多脊椎动物(包括狗和猫)都具有潜在致命性。
人类如果不慎接触毒液,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和皮肤;
宠物误咬后如出现流涎、抽搐、呕吐等症状,应尽快送医。
Q2:为什么叫“Cane Toad(蔗蟾)”?
名称来源于它曾被引入甘蔗种植区,用来捕食危害甘蔗的甲虫和昆虫,
因此英文中带有 “cane(甘蔗)” 一词。
Q3:蔗蟾是如何成为入侵物种的?
由于人为放养和引入,它离开原生地来到澳大利亚、太平洋岛屿等缺乏天敌的地区,
再加上强繁殖能力、广谱食性和毒性防御,使其在新环境中迅速扩散并压制本地物种。
Q4:如何在野外识别蔗蟾并与本地蛙类区分?
蔗蟾体型粗壮、皮肤布满疣粒,眼后有非常发达的长条状耳后毒腺,头宽而扁,
常在夜间出现在草坪、路边和水体附近。许多本地青蛙体型更为修长,
皮肤较光滑、耳后腺不如此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