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鱼纲>>小型鱼

虾虎(Prawn goby|枪虾共生虾虎类群)

无危
学名:Gobiidae(共生虾虎类群:Amblyeleotris, Cryptocentrus, Stonogobiops 等)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常见 5–12 cm;最大 ~18–20 cm
  • 体重:小型底栖鱼类,随个体差异显著
  • 寿命:2–6 年(估计)

显著特点

与枪虾共生互利;虾挖洞、虾虎警戒触讯;洞口守候捕食;浮游期仔鱼。

分布及栖息地

印太珊瑚礁外缘砂/贝屑底与碎石旁洞穴,3–40 m。

外观

细长体形;腹鳍合并成吸盘;体侧环/纵带、眼斑多样;背鳍前段可高耸。

详细介绍

虾虎(“枪虾虾虎”/Prawn goby)并非单一物种,而是指与枪虾(多为 Alpheus 属)建立互利共生的虾虎类群,典型属包括AmblyeleotrisCryptocentrusStonogobiops 等。 虾负责挖掘与维护洞穴,虾虎以尾柄与胸鳍触须接触感知虾的触讯并警戒; 一旦有威胁,虾虎摆尾提示,双方迅速退回洞中。

生态与生物学

  • 共生机制:虾几乎近盲,依赖虾虎的警戒;虾虎则利用虾的工程能力获得安全住所换气缝隙

  • 食性:小型甲壳类、底栖多毛类、浮游生物为主,兼食有机碎屑。

  • 行为:常见成对虾虎 + 1–2 只枪虾同居;白天洞口上方悬停或俯卧守洞,黄昏后活动减少。

  • 繁殖:洞穴内产卵守护;雄雌会共同守巢,孵化后仔鱼进入浮游期

形态与识别

  • 体形:细长、吻端位口;腹鳍常合并形成吸盘以稳固在洞口。

  • 体色:多具环带/纵带眼斑(如Stonogobiops 黑白带与黄头);背鳍前段可高耸。

  • 触讯接触:虾虎会用尾柄或胸鳍触须与虾保持物理接触以传递警报。

体型与寿命

  • 体长:常见5–12 cm,大型种可达~18–20 cm(如部分 Cryptocentrus)。

  • 寿命:通常2–6 年;受栖地与捕食压力影响。

分布及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亚热带珊瑚礁与外礁台砂地—贝屑底, 常位于珊瑚块/碎石旁的洞穴口,水深3–40 m

保育与人类互动

  • 威胁:底质泥化、沉积增加、工程扰动与过度采集;局部受观赏鱼贸易影响。

  • 建议:保护珊瑚-砂地交错微栖地,减少锚伤与潜水踩踏;规范采集。

IUCN:本条为类群总述,不同物种评估不一(LC–DD 等),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如何一眼看出“虾虎+枪虾”共生?观察洞口处虾在挖沙、虾虎守洞并与虾保持触碰;警觉时二者同时后退。

Q2:常见代表有哪些?Amblyeleotris wheeleriCryptocentrus cinctus(黄守宫虾虎)、Stonogobiops nematodes(线纹虾虎)等。

Q3:可否人工饲养?细粒砂底与充足躲避结构,并配对同域枪虾;对新手并不友好。

Q4:为何对沉积敏感?洞穴需持续通气与稳固;过细泥沙会淤塞洞口,降低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