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鳍刺鲀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斑鳍刺鲀
- 学名:Diodon nicthemerus
- 纲目:小型鱼
- 科属:Diodontidae Diodon
体征数据
- 体长:常见 15–25 cm;最大 ~30 cm
- 体重:随体长增长;中小型鱼类
- 寿命:约 6–10 年(估计)
显著特点
可吞水膨胀;细长可卧伏棘刺;齿板咬碎硬壳猎物;温带近岸礁—海草带活动。
分布及栖息地
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近岸温带海域(含塔斯马尼亚);岩礁、海藻林、海草床,2–60 m。
外观
条纹与斑点并存;鳍具细斑;静止时棘刺贴体,受惊竖立。
详细介绍
斑鳍刺鲀(Diodon nicthemerus,亦称斑鳍豪猪鱼)隶属刺鲀科 Diodontidae, 为典型的可膨胀型四齿鲀类(口器为融合的上下两块齿板)。受惊时能迅速吞水/吞气膨胀, 体表细长可卧伏的棘刺竖起以自保。以硬壳无脊椎为食,常见于温带近岸礁区与海草带。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贝类、海胆、甲壳类与多毛类等硬壳/底栖生物;以齿板咬碎摄食。
行为:白天多在礁体与海草间活动,受扰即寻洞或膨胀警戒;个体多以独居或小群形态出现。
繁殖:外洋放卵放精;卵与仔鱼浮性,幼体阶段漂浮于表层后再回到近岸。
形态与识别
体色/花纹:体侧具深浅相间的条纹与斑点;各鳍常见细斑(“斑鳍”得名)。
棘刺:细长而较柔韧,静止时多卧伏贴体;膨胀时竖立。
口器:上下两块角质齿板,适于压碎坚硬外壳。
体型与寿命
体长:常见15–25 cm,最大约~30 cm。
寿命:估计6–10 年(受环境差异影响)。
分布及栖息地
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温带近岸海域(含塔斯马尼亚)及邻近海区, 常见于岩礁、海藻林与海草床,水深多在2–60 m。
保育与人类互动
威胁:近岸栖地退化、误捕与污染;总体渔获压力相对较小。
食用安全:刺鲀类部分物种可能含河豚毒素/雪卡毒素风险;应遵循当地食用建议(科普提示)。
IUCN:无危(LC)(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与“多刺的豪猪鱼(D. holocanthus)”如何区分?本种体型更小、棘刺更细长且多卧伏;体侧多条纹+斑点,鳍常有细斑。
Q2:膨胀时会不会伤人?主要是自我防御;不主动攻击。请勿把玩或强迫其膨胀,以免应激。
Q3:是否常见于潜点?在南澳近岸礁与海草带相对常见,黄昏与夜间更易观察到活动。
Q4:能人工饲养吗?不建议。对水质与食谱有要求,且潜在毒素风险及体型增长不适合家庭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