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鱼纲>>小型鱼

日鮟鱇 / 黄鮟鱇

无危
学名:Lophius litulon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常见 50–80 cm;最大 ~100–120 cm
  • 体重:大型个体达数千克
  • 寿命:约 10–15 年

显著特点

伏击掠食;钓竿+鱼饵诱捕;口裂极大瞬吸;胶质卵带;胸鳍支撑/“行走”。

分布及栖息地

西北太平洋陆架/陆坡沙泥底;日本、朝鲜半岛、中国沿海、台湾;20–300 m。

外观

头体扁阔,黄褐伪装;下颌内弯尖齿;胸鳍粗壮,皮瓣发达。

详细介绍

日鮟鱇Lophius litulon,又作黄鮟鱇,英语:Yellow goosefish / Japanese anglerfish) 隶属鮟鱇科 Lophiidae,是西北太平洋常见的大型底栖掠食鱼。其头背第一背棘特化为“钓竿”(illicium)与“鱼饵”(esca),趴伏海底时以鱼饵诱使小鱼/甲壳类靠近, 再以瞬时张口负压吞食。


生态与生物学

  • 食性:底层小—中型鱼类乌贼/章鱼甲壳类为主。

  • 行为:典型伏击掠食者;多在沙泥底静伏伺机,能短距跃扑。

  • 繁殖:雌鱼释放胶质卵带/卵幕漂浮,幼体为浮游期


形态与识别

  • 头体宽阔扁平,口裂极大可外翻扩张;下颌具向内弯曲犬齿

  • 胸鳍粗壮,兼具“支撑/行走”功能;体表皮瓣发达以伪装。

  • 第一背棘为钓竿—鱼饵结构,形态为识别要点。


体型与寿命

  • 体长:常见50–80 cm,最大可达~100–120 cm

  • 体重:大型个体可达数千克

  • 寿命:10–15 年


分布及栖息地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日本、朝鲜半岛、中国沿海与台湾等海域; 多见于陆架与陆坡沙泥底,水深20–300 m


保育与人类互动

  • 渔业:重要经济鱼;鱼肝(ankimo)与鱼肉具食用价值。

  • 保育:建议控制底拖强度与幼鱼混获,保护产卵期与关键栖地。

IUCN:无危(LC)(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与其他鮟鱇如何区分?L. litulon头体多呈黄褐色,胸鳍粗壮、鱼饵形态特征明显;需结合分布与形态判断。

Q2:是否会移动捕食?伏击为主,但可短距跃扑;夜间活动性稍增。

Q3:卵带是什么?雌鱼释放巨幅胶质卵带漂浮海中,是鮟鱇类典型的生殖特征。

Q4:食用注意?遵循当地渔政与卫生规范;生食需留意寄生虫,内脏须专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