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星(Linckia laevigata)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蓝海星(Linckia laevigata)
- 学名:Linckia laevigata
- 纲目:棘皮动物
- 科属:Ophidiasteridae Linckia
体征数据
- 体长:对径 15–30 cm
- 体重:随个体差异,无统一数据
- 寿命:数年(环境相关)
显著特点
鲜艳蓝色;细长圆柱臂;拾食生物膜与碎屑;断臂再生与彗星体;广播式产卵。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印太浅礁与泻湖硬底/碎珊瑚底,1–25+ m。
外观
五臂细长钝圆,背面较平滑;腹面步带沟与管足明显;体色以蓝色为主。
详细介绍
蓝海星(Linckia laevigata),又称蓝指海星,隶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蛇尾海星目—蛇尾海星科(Ophidiasteridae)。 其最显著特征是鲜艳的蓝色体表(亦见紫、绿、棕或斑驳个体),在热带印太珊瑚礁极具辨识度。 生态上多为拾食/刈食者,摄取生物膜、微藻与有机碎屑;同时具备著名的“断臂再生/彗星体(comet form)”能力。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以生物膜、藻类薄膜、碎屑与小型底栖生物为主,偶拾食死亡组织。
繁殖:广播式产卵为主;亦可通过自切断臂并由臂端再生成体(“彗星体”)。
再生:臂部易自割且再生力强,是海星再生研究的经典对象。
形态与识别
典型五辐对称,臂细长圆柱、末端钝圆;背面质地相对平滑(laevigata意为“平滑”), 腹面可见步带沟与管足。体色以钴蓝/青蓝最常见,亦有色调变异与斑驳花纹。
体型与寿命
体长:臂端至臂端对径常见 15–30 cm。
寿命:通常数年,依环境而异。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热带印太(印度洋—东南亚—西太平洋),多见于浅礁台、礁坡与泻湖的硬底或珊瑚碎屑底,约 1–25+ m 水深。
人海互动与保育
观赏与采集:切勿将个体长时间拿离水面或挤压;观赏采集与不当运输会导致应激与断臂。
保育提示:受栖息地退化与观赏贸易影响;鼓励采取不触碰原则与可持续管理。
IUCN:本条以科普为主,按未评估(NE)标注,具体以物种级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为什么有“彗星体”形态?自切断臂后,臂段可再生躯干与其他臂,形成臂拖着小盘的“彗星”形态。
Q2:颜色都很蓝吗?以蓝色最常见,也可见紫、青绿、棕或斑驳型;颜色与个体与海区有关。
Q3:可以饲养吗?对水质稳定与底质微生物依赖高,运输应激大,不建议初学者饲养或采集。
Q4:触摸安全吗?避免触碰与离水;其皮肤易受损且会强烈应激,可能导致断臂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