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花菊珊瑚(花盆珊瑚)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团花菊珊瑚(花盆珊瑚)
- 学名:Goniopora lobata
- 纲目:棘皮动物
- 科属:Poritidae Goniopora
体征数据
- 体长:群体直径常见 20–60 cm(可达 1 m+)
- 体重:随群体大小差异大,暂无统一数值
- 寿命:多年生造礁珊瑚,可多年—数十年
显著特点
白天长触手大量伸展如花;共生藻光合+颗粒摄食;群体多块状至半球状。
分布及栖息地
印太泻湖、背礁与外礁上部 3–25+ m,中等光与柔和—中等水流。
外观
虫体常 24 触手;骨骼细孔密布,颜色浅绿/褐绿等;受扰回缩露出孔状表面。
详细介绍
团花菊珊瑚(Goniopora lobata)是著名的“花盆珊瑚”类群成员之一, 隶属珊瑚虫纲—六放珊瑚亚纲—石珊瑚目—孔珊瑚科(Poritidae)菊珊瑚属(Goniopora)。 其多长触手的花状珊瑚虫在白天大量伸展,远观如在“开花”。
生态与生物学
营养方式:体内共生虫黄藻(Symbiodiniaceae),依靠光合作用供能; 夜间亦可伸出触手捕食微型浮游动物与有机颗粒。
生长型:群体常呈块状、半球状或具圆钝“叶/瘤状”突起(lobate)。
繁殖:有性(季节性放卵放精/释幼体)与无性出芽并存;群体可多年生。
形态与识别
单个珊瑚虫具长柄触手,终端呈花冠状;每虫常见 24 枚触手(属级特征;与 Alveopora 12 枚可区分)。 群体骨骼孔(corallites)排列较规则,口盘中央可见口部;整体颜色常见浅绿、褐绿、灰褐、黄褐等, 亦可见荧光绿口盘型。受扰动或入夜时触手回缩,露出细孔密布的骨骼表面。
体型与寿命(群体)
群体直径:常见 20–60 cm;健康礁区可达 1 m+。
单虫触手长度:约 1–5 cm(视光照与流速)。
寿命:多年生造礁珊瑚,可存活多年—数十年。
分布与栖息地
广布印太热带海域(印度洋至西太平洋、东南亚、澳北等),常见于泻湖、背礁、外礁上部的沙/碎珊瑚底或坚硬基底,水深约 3–25+ m;偏好中等光照、柔和至中等水流, 对长期强沉积覆盖较敏感。
威胁与保护
热胁迫与白化:海温异常导致共生藻流失。
沉积与污染:浑浊/泥沙覆盖妨碍光合并诱发疾病。
物理破坏:风暴、抛锚、踩踏与不当采集。
IUCN:不同资料库记录存在差异;为与站内珊瑚条目一致,此处按未评估(NE)处理。 管理建议:保护健康礁段、控制营养盐与沉积、规范旅游与观赏贸易。
常见问题
Q1:如何与 Alveopora 区分?Goniopora单虫常 24 触手,而 Alveopora多为 12 触手;
此外骨骼细孔密度与口盘形态也不同。
Q2:为何白天“开花”夜间“闭合”?白天膨胀以利光合与摄食,夜间或受扰时触手回缩。
Q3:对水质与沉积敏感吗?需要稳定水质与适度流速;长期强沉积会覆盖口盘与细孔,影响健康。
Q4:常见颜色?多见浅绿/褐绿/灰褐,也有荧光绿口盘等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