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荆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
- 学名:Acanthaster planci
- 纲目:棘皮动物
- 科属:Acanthasteridae Acanthaster
体征数据
- 体长:对径 25–60 cm,最大 80 cm+
- 体重:随个体差异(与臂数/组织含水量相关)
- 寿命:约 3–8 年
显著特点
多腕有毒长棘;专食造礁石珊瑚;高繁殖力;可暴发成灾。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印太珊瑚礁的浅礁坡、台地与礁缘。
外观
盘形宽阔,12–20 腕常见;背面密布长刺,体色灰紫/红棕/蓝绿等。
详细介绍
荆棘冠海星 / 皇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是热带印太珊瑚礁中最著名的造礁珊瑚捕食者之一, 隶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荆棘冠海星科(Acanthasteridae)。其背面密布有毒长棘,腕数常≥12, 以外翻胃专食石珊瑚(Scleractinia)。在正常密度下有助于维持珊瑚多样性,但当出现暴发(outbreak)时会迅速啃食大片珊瑚, 造成礁体退化。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偏食造礁石珊瑚(枝状/鹿角珊瑚等),通过外翻胃消化表面活组织。
繁殖:体外受精的广播式产卵,单雌可产生大量卵;幼体为浮游期,随水团扩散。
天敌:自然天敌包括大法螺(Charonia tritonis)、苏眉/拿破仑鱼(Cheilinus undulatus)、河豚类、帝王虾等。
暴发成因(综合研究观点):富营养化导致幼体高存活、天敌减少(过度捕捞)、海况触发幼体输运与落岸等多因素叠加。
形态与识别
体盘宽大、腕多(常12–20腕,范围约7–23),背侧密布长而尖的有毒棘; 体色从灰紫、红棕到蓝绿不等,随海区与个体差异。腹面步带沟与管足发达。
体型与寿命
体长:臂端对径常见25–60 cm,大型个体可80 cm+。
寿命:约3–8 年,受食物与环境影响。
分布与栖息地
广布热带印太珊瑚礁:从红海、印度洋到太平洋岛礁;多见于浅礁坡—台地—礁缘。
保育与管理
生态影响:暴发时可在数周至数月内显著降低珊瑚覆盖度,影响礁鱼与生态服务。
管理措施:潜水者靶向清除(机械夹捕)与注射法(如醋酸/柠檬酸/胆汁盐等经验证方案);流域控污与天敌保护是长期之策。
IUCN:该类群存在分类修订(区域形态型/近缘种),不同区域状态可能不同;本站总述按未评估(NE)标注。
常见问题
Q1:被棘刺伤怎么办?先用海水冲洗并移除可见残刺;可温水浸泡缓解;如剧痛/红肿或过敏反应,应尽快就医(科普提示,非医疗建议)。
Q2:是不是“有害物种”?在自然密度下,它通过选择性捕食可促进珊瑚群落更新;问题在于暴发与人为压力叠加。
Q3:如何区分与一般海星?腕明显更多且背部满布长毒棘;体色多变但整体呈“带刺盘形”。
Q4:管理是否只靠人工清除?短期需清除/注射控制,高发海域需结合富营养化治理与关键天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