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白门廊蜘蛛

无危
学名:Cryptachaea gigantipes (Keyserling, 1890)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约 6 毫米左右,雌蛛略大于雄蛛,腿展明显超过躯干长度
  • 体重:单体重量仅为数十毫克级,小型轻体型家居蜘蛛
  • 寿命:推测野外寿命约 1–2 年,视气候与食物条件而定

显著特点

小型长脚球蛛科蜘蛛,体色浅、腹部有斑点,擅长在屋檐和门廊下织立体缠结网捕食昆虫和其他蜘蛛,对人类毒性较弱。

分布及栖息地

原产澳大利亚东南部,自然栖息地为岩棚下和洞穴等遮蔽处;现已在新西兰等地广泛定居,多见于房屋门廊、屋檐、外墙缝隙及其他有遮挡的人造结构上。

外观

体色琥珀至奶油白,腹部圆润且带有细小深色斑点,八足细长;常躲在杂乱的三维蛛网上方或角落中。

详细介绍

白门廊蜘蛛(White Porch Spider)是指学名为 Cryptachaea gigantipes 的一类小型家居蜘蛛, 隶属于球蛛科(Theridiidae),与红背蜘蛛同科。它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 如今在新西兰等地的屋檐和门廊下也非常常见,因偏爱在门廊、屋檐等遮蔽处结网而得名“白门廊蜘蛛”。


分类地位与命名

  • 中文常用名:白门廊蜘蛛

  • 英文常用名:White Porch Spider / Long-legged House Spider

  • 学名:Cryptachaea gigantipes (Keyserling, 1890)

  • 隶属: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蛛形纲 Arachnida → 蜘蛛目 Araneae → 球蛛科 Theridiidae → Cryptachaea 属


外观与识别特征

白门廊蜘蛛体型不大,但四肢修长、体色偏浅,配上杂乱的网,看上去十分典型:

  • 体型:成体体长通常约 6 毫米左右,雌蛛略大于雄蛛,腿展明显超过躯干长度;

  • 体色:体色多为琥珀色、奶油白或浅棕色,腹部可见零散深色小斑点,整体偏浅色;

  • 体形:腹部圆润,前躯较小,八条足细长,呈典型“长脚家蛛”外形;

  • 蛛网形态:编织不规则的立体缠结网(cobweb),多挂在屋檐、门廊顶板、墙角或岩石突缘下方。

在新西兰,有资料形容它的外形与当地著名毒蛛“卡蒂波(katipō)”略似,但颜色更浅、腿更长, 且毒性远弱得多。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白门廊蜘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目前记录分布包括:

  • 澳大利亚东南部多州的岩石悬崖、洞穴入口和房屋外墙;

  • 新西兰北岛及南岛部分地区的人类居住区,尤其是屋檐、阳台和门廊;

  • 诺福克岛等西南太平洋岛屿的建筑物和自然岩壁。

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栖息于岩棚下、洞穴口、岩石裂缝等有遮挡的地方; 在城市与乡村环境中则大量出现在:

  • 房屋的门廊、阳台、屋檐、窗框和外墙缝隙;

  • 车库、棚屋、露台和走廊顶板下;

  • 灯光附近、能吸引夜间飞虫聚集的地方。


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

白门廊蜘蛛是典型的夜行性缠网捕食者

  • 白天多蜷缩在网的上部或角落,静止不动,避免被天敌发现;

  • 夜间则待在网中央或边缘,等待飞蛾、小甲虫和其他昆虫撞入粘丝;

  • 一旦有猎物被缠住,它会迅速靠近,不断抛丝缠绕,最后咬伤并注入毒液,再在安全角落缓慢进食。

观察记录表明,它不仅可以捕食各类昆虫, 还会猎食其他蜘蛛,甚至包括体型远大于自身的陷阱门蛛等物种,是“实力与胆量”都不低的小型猎手。


繁殖与育幼行为

与许多球蛛科成员类似,白门廊蜘蛛具有一定程度的育幼行为

  • 雌蛛在网中产下卵囊,并用多层丝包裹悬挂在网内;

  • 雌蛛常在卵囊附近守护,减少寄生和捕食风险;

  • 幼蛛孵化后不会马上分散,而是先在母蛛网中活动,利用“育婴网”中的微小猎物生存;

  • 幼蛛长到一定体型后才陆续离开,另建小网独立生活。

这种“延迟分散”的方式,可以提高幼蛛早期存活率,也让一张大网里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母蛛与一群小蜘蛛共存。


毒性与对人类的影响

尽管与红背蜘蛛同属一个科,白门廊蜘蛛对人类的毒性远远要弱

  • 性情较为胆小,遇到惊动通常选择后退或装死,而不是主动攻击;

  • 少数已知咬人案例显示,多数症状为局部疼痛、红肿和轻微肌肉酸痛,通常在 24 小时内缓解;

  • 对健康成年人一般不构成严重威胁,但过敏体质仍应适当注意。

在屋檐和门廊下生活的个体往往与人类距离很近,却很少发生咬人事件, 说明它们更倾向于躲避而非对抗。


生态意义与与人类关系

白门廊蜘蛛利用门廊、屋檐等人造结构, 形成了典型的“共栖”关系(synanthropic species)

  • 它们在房屋周围大量捕食飞蛾、蚊类、小甲虫等夜间昆虫;

  • 也会捕食其他蜘蛛和小型节肢动物,间接调节周边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

  • 一般情况下不损害建筑物,也不会咬坏家具,仅可能留下少量蛛网和昆虫残骸。

因此,在屋檐或门廊上见到白门廊蜘蛛时, 通常只需偶尔清理多余蛛网、避免过度密集即可, 不必使用杀虫剂将其全部消灭,让它们继续在夜里悄悄帮忙“值班抓虫”。

参考

伊斯比斯特,G.K.和 Gray , M.R. (2003) 澳大利亚 Steatoda 属和 Achaearanea 属梳足蜘蛛(蜘蛛科:Araneae)的毒液效应。毒理学杂志,41,809-819。 [NB物种在此包括为Achaearanea veruculata]。

Smith,H.M.,Vink,C.,Fitzgerald,B.M. 和 Sirvid,P.J. (2012)。蜘蛛 Cryptachaea gigantipes(Keyserling,1890)(Araneae:Theridiidae)的重新描述和属名位置以及澳大利亚相关同生物种的注释。动物分类 3507:38-56。 doi:10.11646/zootaxa.3507.1.2


常见问题

Q1:白门廊蜘蛛有毒吗?对人危险吗?

它确实有毒腺,用来制服猎物,但现有记录显示对白门廊蜘蛛咬人的案例很少,
多数仅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和短暂不适,对健康成年人一般不构成严重危险。
如为过敏体质或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

Q2:它和红背蜘蛛有什么关系?

白门廊蜘蛛与红背蜘蛛同属球蛛科,但体型更小、颜色更浅,
没有红背明显的警戒色斑,毒性也弱得多。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通常被视为对人威胁较小的小型家居蜘蛛

Q3:为什么会在门廊和屋檐下看到它?

门廊、屋檐和窗框上方既能遮风挡雨,又常有灯光吸引夜间飞虫,
对白门廊蜘蛛来说是非常理想的“捕虫平台”,
因此它们常在这些地方搭建蛛网和育幼巢。

Q4:在房子外墙发现白门廊蜘蛛需要清除吗?

一般不需要。它们可以帮助控制飞蛾、蚊虫等数量,
只要不在门口正上方或频繁出入的位置结网,
通常无需刻意清理;若确实影响使用,可在白天轻轻扫除蛛网,
让蜘蛛转移到其他角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