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褐抛网蛛
未予评估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典型抛网捕食者,夜间手持小网“抛网”;前中眼巨大、适应弱光;体色泛赤褐,是代表性 ogre‑faced spider。
分布及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并已在新西兰等地有记录,多见于森林、灌丛、林缘和花园等植被丰富区域。
外观
体形纤长、腿细长,体色从浅黄褐到巧克力棕不等,背部有不规则斑纹;脸部前方两只大眼极为显眼。
详细介绍
赤褐抛网蛛(Rufous Net-casting Spider)是广为人知的一种抛网蛛, 目前的学名为 Asianopis subrufa(曾长期使用旧名 Deinopis subrufa)。 它隶属于抛网蛛科(Deinopidae),以夜间手持“抛网”捕食昆虫而闻名, 也是“网中怪脸蜘蛛(ogre‑faced spider)”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之一。
基础信息
现行学名:Asianopis subrufa
常见旧名:Deinopis subrufa
英文名:Rufous Net-casting Spider
科属:抛网蛛科 Deinopidae,Asianopis 属
体型:雌蛛体长约 25 毫米,雄蛛约 22 毫米,腿部细长,足展可达数厘米。
寿命:未有精确数据,推测可存活 1–2 年甚至更久。
外观与识别特征
赤褐抛网蛛体形纤长、姿态似“枯枝”,体色从浅黄褐、粉棕到巧克力棕不等, 背部常带有不规则斑纹,有利于白天伪装在树枝和叶片之间。
最醒目的特点是其前中眼巨大,在脸部前方形成两枚显眼的“夜视大眼”, 使其看上去有点“怪脸”,也是“ogre‑faced spider”这一俗名的来源。 这些大眼拥有极高的集光能力,能在几乎全黑环境下追踪猎物。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赤褐抛网蛛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包括昆士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等州, 并已记录在新西兰等地定居。
它们多出现在:
潮湿的森林与灌木丛;
林缘、灌丛和石墙、树干附近;
人类居住区边缘的花园、房屋外墙等有一定植被的环境。
白天,赤褐抛网蛛通常紧贴在树枝、叶片或墙面上, 四足并拢成一条“细棍”,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抛网捕食方式
赤褐抛网蛛是抛网捕食的典型代表。夜幕降临后,它会织出一张小型矩形网, 由弹性极佳的蛛丝构成,网面较松、类似“毛线织物”,能有效缠住昆虫足部和触角。
蜘蛛倒挂在一根横向丝线上,用前足和中足将这张小网拉成方形, 悬在身体下方。当地面或树干上有昆虫经过时,它会迅速向下或向前扑出, 同时拉伸蛛网,将网套在猎物身上,再用更多蛛丝缠绕并注入毒液。
食性与生态作用
赤褐抛网蛛主要捕食:
它在夜间活动,属于典型的伏击型掠食者, 有助于控制林缘和花园中多种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数量,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毒性与对人类影响
赤褐抛网蛛拥有用于麻痹猎物的毒腺,但相对于人类,它的毒性和体型都较有限。 现有资料显示,它并不被视为对人类危险的物种,咬人记录极少,即使发生咬伤, 症状一般也局限于轻微局部疼痛或不适。
总体来说,它是一种行为独特、观赏价值高而对人威胁极低的蜘蛛, 更适合作为自然教育与科普中的“明星物种”。
参考文献
Austin, A.D. 和 Blest, D.A. (1979). 两种澳大利亚恐蛛的生物学。伦敦动物学杂志 189: 145-156。
Clyne, D. (1967). 关于筛网蛛 Dinopis subrufus (Koch) (蛛形纲:恐蛛科) 的网和精网的构造的注释。澳大利亚动物学家 14: 189-197。
Framenau, V.W.、B.C. Baehr 和 P. Zborowski. 2014. 澳大利亚蜘蛛指南。新荷兰出版社。
Mckeown, K.C. (1963). 澳大利亚蜘蛛。安格斯和罗伯逊出版社。
常见问题
Q1:赤褐抛网蛛对人有危险吗?
一般认为对健康人几乎没有危险。它主要捕食小型昆虫,与人类接触机会很少,
咬伤报告极少且症状多较轻微。
Q2:如何辨认赤褐抛网蛛?
成体体形细长、腿部修长,体色为浅黄褐到巧克力棕;
最显著的特征是脸部前方两只极大的前中眼,配合夜间手持小网“抛网”捕食,是抛网蛛群中极具代表性的种类。
Q3:它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常见于澳大利亚东部及塔斯马尼亚的森林、林缘和花园中,
夜间在树枝或墙面间悬挂,白天则贴在树枝或叶片上伪装成枯枝。
Q4:为什么叫“Rufous(赤褐)”抛网蛛?
“subrufa”意为“泛红的”,许多个体体色呈赤褐或粉棕,
因此得名 Rufous Net‑casting Sp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