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蛛
未予评估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囊蛛
- 学名:Cheiracanthiidae(代表属 Cheiracanthium 等)
- 纲目:节肢动物
- 科属:囊蛛科 Cheiracanthium
体征数据
- 体长:多种体长约 4–10 毫米,足展约 1–2 厘米,小型游猎型蜘蛛
- 体重:体重通常为数十至数百毫克级,因种类和个体而异
- 寿命:多数种类寿命约 1–2 年,雌蛛可多次产卵
显著特点
白天在叶背或缝隙中织扁平丝囊休息,夜间出囊游猎昆虫;部分种类体色淡黄,因此俗称“黄囊蛛”。
分布及栖息地
囊蛛科几乎遍布全球,在森林、农田、草地、园艺植物及人类居住区附近的叶片与缝隙中都可发现。
外观
身体小巧略呈长椭圆形,足部较长;体色多为淡黄、乳白或浅绿,头胸部略深,腹部较光滑。
详细介绍
囊蛛(Sac Spiders)是一大类喜欢在叶片或缝隙中织“丝囊”休息的蜘蛛, 主要包括囊蛛科(Cheiracanthiidae)及部分近缘类群(如蛛科 Clubiona 等的袋蛛)。 人们日常口中常说的“黄囊蛛”“黄色小蜘蛛”多指囊蛛科中的一些淡黄色种类。
基础信息
代表学名(泛指):Family Cheiracanthiidae – 囊蛛科(典型属如 Cheiracanthium 等)
中文常用名:囊蛛、黄囊蛛(对黄色种类)
英文统称:Sac Spiders / Yellow Sac Spiders
体型:体长通常约 4–10 毫米,少数种类可略大,足展约 1–2 厘米。
寿命:多数小型种可存活 1–2 年,雌蛛在一生中能产多次卵囊。
“丝囊”与生活习性
囊蛛名称来源于它们习惯织造的丝囊(silken sac)。 与依赖大网捕食的园蛛不同,囊蛛多是不织大型捕食网的游猎型蜘蛛, 而是单独在叶背、草间、墙角缝隙或物体表面织出一小片扁平的丝囊:
白天,囊蛛会躲在丝囊中休息或蜕皮;
雌蛛常在丝囊内产卵并守护卵囊;
夜间走出丝囊主动在植物或墙面上巡游捕食昆虫。
外观特征
多数囊蛛体形小巧、身体略呈长椭圆形,足部较长但不似长脚蛛那样极端修长。 常见的“黄囊蛛”体色多为:
淡黄、乳白或浅黄绿色的体色;
头胸部略深,有时带淡棕或橄榄绿;
腹部较光滑,部分种类可见不明显的斑点或线条。
囊蛛步态敏捷,受惊时能迅速沿叶片或墙面逃离,或躲回自己的丝囊中。
分布与栖息地
囊蛛科种类几乎遍布全球,在温带与热带地区尤为常见。 它们能出现在多种栖息环境中:
森林与灌丛的叶片与枝条上;
农田、草地与果园中的作物叶片;
花园、绿化带、院墙、篱笆与室外灯具附近;
部分种类还会进入室内,在墙角、窗框或家具缝隙织小丝囊。
食性与生态作用
囊蛛是典型的夜行游猎型捕食者,主要捕食:
蚜虫、叶蝉、小甲虫等植物害虫;
各种小型飞虫和蛛形纲小型节肢动物;
偶尔也捕食体型略大的昆虫幼虫或其他小蜘蛛。
因此,许多囊蛛在农田和园艺系统中被视为天然的生物防治力量, 有助于抑制害虫数量,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小型天敌。
毒性与对人类的影响
囊蛛具有用于麻痹猎物的毒腺。 部分黄囊蛛种类因偶尔咬人而在医学文献中被报道, 其毒液曾被怀疑可能引发局部坏死或较严重的皮肤反应。
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囊蛛咬伤只会造成局部疼痛、红肿和轻度灼热感, 少数人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红斑或持续几天的不适,但严重全身中毒非常罕见。 总体上,它们不被视为高度危险的蜘蛛。
与人类的接触与防护
在花园、果树、作物和室外灯具附近,人们经常在白天看到囊蛛织成的小丝囊。 如不去刻意挤压或抓握,囊蛛通常会迅速逃开而非主动攻击。
在已知囊蛛较多的地区,可采取以下简单防护措施:
在整理花盆、摘叶和翻动园艺器具前先轻轻晃动或检查;
尽量避免徒手去捏叶背的小“白囊”;
如怀疑被蜘蛛咬伤,可用清水清洗伤口,观察症状并在需要时就医。
常见问题
Q1:囊蛛会不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
绝大多数囊蛛咬伤只引起局部疼痛和红肿,临床上严重全身中毒非常少见。
对于健康成年人,多数情况下不需过度恐慌,但如果红肿范围持续扩大或伴随明显全身症状,应尽快就医。
Q2:为什么叫“囊蛛”或“黄囊蛛”?
它们会在叶片或缝隙中织出扁平的小“丝囊”,在里面休息、蜕皮和产卵。
部分种类体色淡黄,因此常被称为“黄囊蛛”。
Q3:囊蛛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囊蛛夜间积极捕食多种小型昆虫,包括许多农业与园艺害虫,
因此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天敌,对害虫控制有积极作用。
Q4:在家中发现囊蛛怎么办?
通常可用杯子和纸片轻轻将其罩住并移到室外。
如果不想在室内保留丝囊,可在白天轻轻清除叶片或墙角的小白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