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大理石蝎

未予评估
学名:Lychas marmore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全长约 30–40 毫米(含尾),属于小型蝎
  • 体重:体重多为数百毫克至约 1 克,视个体而定
  • 寿命:约 4–8 年

显著特点

体表具深浅相间大理石状花纹;夜行性掠食者;常见于石下、树皮下及住宅周边。

分布及栖息地

原产澳大利亚,在南部及东部等地广泛分布;多栖息于桉树林、灌木林、落叶层和城市周边绿地,也会偶入室内。

外观

浅棕或黄棕底色,上覆深棕云状斑纹;尾长且较粗,尾刺和尾尖颜色更深。

详细介绍

大理石蝎(Marbled Scorpion)常指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几种小型花纹蝎, 其中以小大理石蝎(Lychas marmoreus)最为典型,也包括部分被称为“marbled scorpion”的近缘种。 它们体型不大,却拥有深浅相间的大理石状花纹,尾巴较长,是澳大利亚住宅周边和森林中常见的小型蝎类之一。


基础信息

  • 代表学名:Lychas marmoreus

  • 科属:蝎形目 Scorpiones,蝎科 Buthidae,Lychas

  • 体型:成体全长(含尾)约 30–40 毫米,属于小型蝎。

  • 寿命:饲养与野外观察显示可活约 4–8 年。


外观特征

大理石蝎的体色通常为浅棕或黄棕色,背部、足和尾部覆盖着深棕至近黑色的云状或大理石状斑纹。 尾节往往比身体更粗,尾刺(毒针)和尾尖颜色较深,有时在尾刺基部可见一个小突起。 整体看上去既低调又具有辨识度。


分布与栖息地

大理石蝎原产澳大利亚,已知广泛分布于南部、东部及部分北部地区, 包括桉树林、灌木林、草地边缘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地和花园。 它们多在石块、朽木和树皮下成小群躲藏,也会出现在落叶层和地表缝隙中, 偶尔进入房屋室内觅食或躲避干旱、高温。


生活习性与食性

大理石蝎是典型的夜行性掠食者,白天藏在隐蔽处,夜间出来游走觅食。 主要捕食各类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白蚁、蟑螂、小甲虫蚂蚁及其他节肢动物。 它们依靠敏锐的触觉和化学感受判断猎物位置,利用尾刺注入毒液麻痹猎物后进食。


毒性与对人类影响

和所有蝎子一样,大理石蝎具有毒腺与毒刺,用来防御和捕食。 其毒性对小型节肢动物非常有效,但对健康成年人而言,叮刺通常类似较严重的蜜蜂蜇伤:会引起立刻的剧烈疼痛、局部红肿及数小时的不适, 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应视情况就医。

在澳大利亚已知的大多数案例中,大理石蝎的叮刺并不被视为致命, 也通常不会造成长期伤害。但对儿童、老年人或有过敏史者仍需多加注意。


生态作用

大理石蝎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小型捕食者角色, 通过捕食白蚁、蟑螂和其他地栖昆虫,帮助调节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 在家庭庭院与农园中,它们兼具“潜在危险”和“天然控虫者”的双重身份, 合理认识和防护比一味消灭更有利于整体生态平衡。

常见问题

Q1:大理石蝎对人有多危险?

对健康成年人而言,叮刺多为剧痛加上数小时红肿,但一般不致命;
如出现呼吸困难、广泛荨麻疹或持续剧痛,应立即就医。

Q2:在家里发现大理石蝎怎么办?

可戴上厚手套,用玻璃杯或盒子轻轻扣住,再滑入硬纸板将其移到室外安全地点,
不建议徒手拍打,以免被激怒叮刺。

Q3:大理石蝎白天躲在哪里?

多躲在石块、木板、树皮下或花盆底部等阴暗、潮湿且缝隙较多的地方。

Q4:它们会主动攻击人吗?

通常不会主动攻击,只有在被逼无路可退、受到挤压或误抓时才可能防御性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