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蓬丝园蛛

未予评估
学名:Uloboridae(典型属 Uloborus spp. 等)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多数体长约 3–10 毫米,为小型至中小型蜘蛛
  • 体重:体重极轻,多为数毫克至十余毫克级
  • 寿命:通常约 1 年,部分种类可越冬

显著特点

蛛丝带呈蓬松毛刺状;多不具毒腺;以蓬丝缠绕猎物;典型小型织网蜘蛛。

分布及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温带至热带地区,在灌木层、林缘、房屋周边和农田边缘等处织网。

外观

体形细小,腿较长;体色多为灰褐或黄褐,利于伪装;部分种类腹部有细纹或斑点。

详细介绍

蓬丝园蛛(Hackled orb-weavers)是一类在蛛丝上具有细密“毛刺”(hackled band)的织网蜘蛛, 主要隶属于无触网蛛科(Uloboridae),常见属包括 UloborusPhiloponella 等。 与我们熟悉的园蛛不同,它们的蛛网并非依靠黏性胶液,而是通过一条条“毛绒状”的蓬丝缠住猎物。


基础信息

  • 学名(泛指):Uloboridae – hackled orb-weavers(典型属如 Uloborus spp.)

  • 体型:多数体长约 3–10 毫米,小型至中小型蜘蛛。

  • 寿命:多为 1 年左右,部分种类可越冬。


生态与习性

蓬丝园蛛多在灌木间、墙角、窗框和树枝之间织出较为精细的轮状或三角形蛛网。 它们通常在网中央或一侧静伏,等待小飞虫撞网。由于蓬丝呈绒毛状,能高效缠绕昆虫的足与翅, 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黏性蛛丝”,照样可以牢牢固定猎物。


独特之处:无毒腺的织网蜘蛛

无触网蛛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真正的毒腺。它们不依靠毒液麻痹猎物, 而是通过蓬丝缠绕和咀嚼消化将猎物制服。这一点在蜘蛛中非常少见,也让蓬丝园蛛在科普上格外有趣。


毒性与对人类影响

由于没有典型毒腺,再加上体型较小、性情较为隐蔽,蓬丝园蛛几乎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偶尔接触或“撞网”也多只是惊吓,不必担心严重咬伤问题。


生态作用

它们以小飞虫(如蚊、蠓、小型飞蛾等)为食,在庭院、农田边缘和林缘生态系统中都起到一定的控虫作用。 保留一定的灌木层和自然结构,有利于蓬丝园蛛等织网蜘蛛建立稳定的网位,从而提升局部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Framenau, V.W.、Baehr, B.C. 和 Zborowski, P. (2014),《澳大利亚蜘蛛指南》。新荷兰出版社。

Vink, C. J. 和 Curtis, K. M. (2020)。对 Philoponella congregabilis 的重新描述,一种现已在新西兰基督城发现的澳大利亚毛腿圆蛛(Uloboridae)。《坎特伯雷博物馆记录》34:85-94。


常见问题

Q1:蓬丝园蛛对人有危险吗?

目前研究表明无触网蛛科缺乏典型毒腺,体型又小,对健康人基本没有实际危险。

Q2:为什么叫“hackled orb-weaver”?

“hackled”指其蓬松、带细刺的蛛丝带,这种丝在显微镜下呈毛绒状,用来缠绕猎物。

Q3:它们的网和普通园蛛有何不同?

普通园蛛依赖带胶液的黏丝,而蓬丝园蛛的网主要依靠干性的蓬丝结构来“勾住”昆虫。

Q4:庭院里发现这类蜘蛛需要清除吗?

通常不需要,它们帮助捕食小飞虫;若网刚好挡在通道上,可轻轻清理蛛网,蜘蛛一般会另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