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蝎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沙漠蝎
- 学名:Urodacus yaschenkoi
- 纲目:节肢动物
- 科属:Urodacidae Urodacus Urodacus yaschenkoi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约 60–80 mm(个体差异较大)
- 体重:中型蝎;体重随个体和营养状态而变化
- 寿命:约 5–10 年(野外与饲养条件不同)
显著特点
典型干旱区蝎;夜行;深洞避热保湿;强壮大螯配合尾针制服猎物;胎生。
分布及栖息地
澳大利亚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和砾质地;自掘洞穴或隐藏于石块/枯木下。
外观
体色黄沙至红褐,与土色接近;螯肢较粗壮,躯干结实,尾节中等粗壮、毒针细长。
详细介绍
沙漠蝎(Desert Scorpion)在澳大利亚语境下通常指黄沙漠蝎(Urodacus yaschenkoi),隶属岩蝎科 Urodacidae。它是典型的干旱区中型蝎, 适应于沙漠与半荒漠环境,会挖掘较深的洞穴躲避高温与干燥,在夜间外出捕食。
生态与生物学
作息:典型夜行性节律;白天潜伏在自掘洞穴或石块、枯木下,夜间外出活动。
食性:捕食昆虫、蜘蛛、蜈蚣等小型节肢动物,以强壮大螯钳制并辅以尾针注毒制服猎物。
繁殖:胎生;幼蝎出生后会爬上母体背部,待第一次蜕皮后才逐渐离开独立生活。
行为:在极端干热环境中依靠深洞保湿避热,对地表温度和湿度变化十分敏感。
形态与识别
体长:成体约60–80 mm(不含螯张与尾弯),个体差异较大。
体色:体色从黄沙色、黄褐到红褐不等,通常与栖息地土壤颜色相近,有良好伪装效果。
体态:螯肢较为粗壮,躯干结实,尾节中等粗壮,毒针尖细。
分布与栖息地
黄沙漠蝎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栖息于沙质或砾质土壤、低矮灌丛与草丛地带, 喜在沙土中挖掘洞穴,洞深可达数十厘米以调节温度和湿度。
人类与安全
医学重要性:对成年人通常为低—中等风险;蜇伤会引起剧烈局部疼痛、红肿和短暂麻刺感, 严重全身中毒报道较少,但对儿童、老人或过敏体质应格外注意。
防护建议:在沙漠/荒漠地区野营时,应检查鞋子、衣物与睡袋,避免赤脚行走;如被蜇伤, 建议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冷敷并保持静止,若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疹或持续剧痛,应尽快就医。
IUCN:Urodacus yaschenkoi 目前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沙漠蝎是否“非常致命”?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健康成年人不致命,但蜇伤非常疼痛,少数人可能出现较明显全身反应。
Q2:白天容易在哪里遇见?多藏于自掘洞穴、石块或枯木之下,不建议随意翻石,以免惊扰并破坏微栖息地。
Q3:可以饲养吗?需遵守当地野生动物法规;饲养时应提供干燥沙土基质、躲避洞穴与温度梯度,并避免徒手接触。
Q4:与“黑岩蝎”有何区别?沙漠蝎体色多为黄沙色/黄褐,偏干旱区;黑岩蝎多为黑褐—乌黑,更常见于岩坡与林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