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蛛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花蛛
- 学名:Thomisidae(代表:Misumena, Thomisus 等花上蟹蛛)
- 纲目:节肢动物
- 科属:Thomisidae Misumena Thomisus
体征数据
- 体长:多为 4–10 mm(雌大雄小)
- 体重:小型蜘蛛;体重随种类和个体而变
- 寿命:约 1 年左右,部分雌蛛可跨季存活
显著特点
花朵上伏击捕食;蟹形体态、横向移动;部分可缓慢变色以匹配花色。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全球温带与热带;常见于花丛密集的草地、田野、花园与林缘。
外观
身体宽扁,前足粗长;多呈白、黄、淡绿等花色系,常与花瓣底色相似。
详细介绍
花蛛(Flower Spiders)通常指在花朵上伏击猎物的蟹蛛科 Thomisidae 成员, 又常被称为“花蟹蛛”“花上蟹蛛”。它们不会织典型捕食大网,而是依靠伪装和伏击, 在花瓣或花序上静伏等待传粉昆虫靠近,是花丛中极具代表性的“隐身猎手”。
生态与生物学
取食策略:多为坐等伏击型捕食者,常盘踞在花心或花瓣边缘,利用伪装偷袭蜜蜂、蝴蝶、食蚜蝇等传粉昆虫。
伪装能力:部分物种(如 Misumena vatia 等)拥有体色可在白色与黄色之间缓慢变化的能力,使身体颜色与所停驻花朵相匹配。
运动方式:名为“蟹蛛”,前两对足较长,常侧身或斜向移动,姿态类似螃蟹。
繁殖:雌蛛在花枝或叶背产下卵囊,以丝膜包裹并短期守护;幼蛛孵化后逐渐分散到附近植被上。
形态与识别
体长:大多数花蛛体型较小,雌蛛约4–10 mm,雄蛛更小。
体态:典型的蟹形轮廓:前两对足粗长,适于抓握;身体多呈宽扁状,利于贴伏在花瓣表面。
体色:常见白、黄、淡绿、粉色等花色系,部分具斑点或条纹,帮助在花丛中隐蔽。
分布与栖息地
花蛛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地区,多出现于草地、田野、林缘、花园与灌丛。 它们偏好花朵密集、访花昆虫丰富的区域,是花丛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者。
人类与安全
医学重要性:对人类医学重要性极低,一般非常羞怯,极少主动咬人;偶发咬伤多为轻微局部疼痛或红痒。
生态价值:通过捕食大量传粉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参与调节花丛昆虫群落平衡。
观察建议:观赏和拍摄时无需触碰;可轻轻拨动花枝,常能发现“伪装成花心”的小型花蛛。
IUCN:大多数花蛛物种尚未单独评估(NE),本条为类群总述。
常见问题
Q1:花蛛会织网吗?它们通常不织捕食大网,只使用少量丝固定身体或制作卵囊,主要凭伏击方式捕食。
Q2:会不会咬人?一般极少主动咬人,只在被捏抓或严重骚扰时才可能防御性咬噬,症状多较轻。
Q3:为何叫“蟹蛛”?因其前足粗长、横向移动的姿态与螃蟹相似,故名;花蛛属于蟹蛛的一类生态型。
Q4:如何在野外找到它们?春夏季在菊科、伞形科等显眼花序上仔细观察花心与花瓣边缘,常可见到伪装良好的花蛛静伏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