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黑岩蝎

无危
学名:Urodacus manicat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 45–65 mm
  • 体重:中型蝎;随个体而变
  • 寿命:约 5–8 年(饲养条件可更长)

显著特点

夜行;岩石/枯木下隐蔽;强壮大螯与机械制伏;胎生、幼蝎短期背栖。

分布及栖息地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岩坡、林缘与草丛;多栖于石下/枯木下或浅洞。

外观

黑褐—乌黑;螯与躯干结实;尾节粗壮、毒针锋利。

详细介绍

黑岩蝎Urodacus manicatus;Black Rock Scorpion)隶属Urodacidae 岩蝎科, 是澳大利亚东南部常见的中型蝎子。它以强壮的大螯与偏向机械制伏的捕食方式著称, 多在岩石下、枯木下或浅洞中隐蔽,夜间外出捕食小型节肢动物。


生态与生物学

  • 作息:夜行性,白天潜伏石下/自掘浅洞中以避热与避敌。

  • 食性:捕食昆虫、蜈蚣、蜘蛛等;常以螯肢钳制并辅以尾针。

  • 繁殖:胎生;幼蝎(scorplings)出生后会爬上母体背部,数日后蜕皮再分散独立。


形态与识别

  • 体长:成体45–65 mm(个体/地区差异)。

  • 体色:整体黑褐—乌黑,螯与躯干结实;尾节相对粗壮,毒针尖锐。

  • 特征:螯肢发达(钳力强),相较某些“细螯强毒”类群,其毒性偏低—中等


分布与栖息地

原生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首都领地等),多见于岩坡、林地边缘、草丛与农园; 喜在岩块底部、枯木与落叶层下或自掘浅洞栖身。


人类与安全

  • 医学重要性:对人类通常低—中等;蜇伤剧痛并伴短时红肿/麻刺,但罕见严重全身症状。

  • 处理建议:蜇伤后肥皂水清洗冷敷与休息;若出现过敏反应或持续剧痛,应尽快就医。

IUCN: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黑岩蝎是否“致命”?对成年人通常不致命;主要引起局部剧痛与肿胀。

Q2:白天哪里能找到它?多在岩石/枯木下或自掘浅洞中,避免随意翻石以免被蜇及破坏微栖地。

Q3:能否饲养?须遵守当地法规;需提供干燥基质、避难所与浅水,并避免徒手接触。

Q4:与“细螯强毒”蝎如何区分?黑岩蝎螯大而有力、毒性相对温和;许多强毒蝎螯细、尾针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