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两栖动物>>无尾目

嗡叫育幼蛙

无危
学名:Cophixalus bombien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通常约 18–25 毫米,属于体型娇小的地栖蛙类
  • 体重:单体体重仅数克以内,具体取决于性别、季节和营养状况
  • 寿命:在自然环境中推测可存活数年,具体寿命随栖息地条件和天敌压力而变化

显著特点

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地面常见的小型育幼蛙,雄蛙在湿润季节发出类似电流“嗡嗡声”的叫声,卵产在陆地湿润隐蔽处,直接发育成小蛙,无自由游泳蝌蚪阶段。

分布及栖息地

特有于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部高降雨区的山地和丘陵雨林,主要生活在厚厚落叶层、朽木、树根与岩石缝隙构成的湿润地表微生境中,多在黄昏与夜间活动。

外观

体型短圆、四肢纤细,背部呈棕色或灰褐色并带有不规则斑纹,与落叶和树皮颜色接近,腹面颜色较浅,指趾末端略膨大形成小圆盘,有利于抓握湿润叶面。

详细介绍

嗡叫育幼蛙(Buzzing Nursery Frog)是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中一种体型娇小的地栖蛙类, 学名为 Cophixalus bombiens,隶属于姬蛙科 Microhylidae。它得名于雄蛙独特的“嗡嗡”叫声, 以及把卵产在陆地湿润隐蔽处、像“育儿房”一样照顾早期发育的繁殖方式,因此被称为“育幼蛙(Nursery Frog)”。


分类地位与命名

  • 中文常用名(常用译名):嗡叫育幼蛙(暂译)

  • 英文名:Buzzing Nursery Frog

  • 学名:Cophixalus bombiens

  • 科属:姬蛙科 Microhylidae → 育幼蛙属 Cophixalus


外观与识别特征

嗡叫育幼蛙属于典型的“雨林地面小蛙”,体型很小但伪装出色:

  • 体型:成体体长通常约 18–25 毫米,属于小型蛙类;

  • 体形:身体略显短圆,吻部钝短,四肢纤细但适合在落叶和树根间攀爬;

  • 体色:背部多为棕色、灰褐色或橄榄色,常带有深浅不一的斑纹或不规则条带,与湿润落叶和树皮颜色十分相近;

  • 腹面:腹部颜色相对较浅,多为灰白或淡黄,散布细小斑点;

  • 其他特征:指、趾末端略膨大,形成小圆盘,有助于在湿滑的叶面和细枝上抓握;眼睛相对较大,有利于在暗环境中活动。

整体观感就是一只小巧、颜色低调、十分善于隐藏在雨林地表的“小棕蛙”。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嗡叫育幼蛙是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特有种,主要生活在高降雨量的丘陵和山地雨林地带:

  • 分布区域多位于湿润的热带或亚热带雨林

  • 常活动于山坡雨林、溪谷两侧及苔藓丰富的林下环境;

  • 偏爱有厚厚落叶层、腐木、树根和岩石裂缝的地表微环境。

它们大部分时间都躲藏在落叶堆、朽木下和树根间的缝隙中, 只在潮湿天气、黄昏和夜间出来活动和鸣叫。


生活习性与叫声

嗡叫育幼蛙是典型的夜行性小型蛙类

  • 白天多隐藏在地表厚厚的枯叶或朽木下,防止体表水分流失;

  • 黄昏和夜间活动,在雨林地面缓慢移动或短距离跳跃;

  • 雄蛙会在雨后或潮湿季节鸣叫,发出类似“嗡嗡”电流声或细小嗡鸣的叫声,因此得名“Buzzing Nursery Frog”。

由于体型很小、伪装良好,人们往往先听到它们的叫声,再费力地在落叶间寻找真正的“声音来源”。


食性

嗡叫育幼蛙主要以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 地表活动的蚂蚁、小甲虫、跳虫等昆虫;

  • 小型蜘蛛和其他节肢动物;

  • 偶尔也取食软体动物幼体或极小的昆虫幼虫。

它们通过视觉和对振动的敏感感受器,发现在落叶层上移动的猎物, 再迅速伸出带黏液的舌头捕食。


繁殖策略与“育幼”方式

“Nursery Frog(育幼蛙)”这个名称,来源于该属蛙类独特的陆生繁殖与直接发育方式:

  • 繁殖多在雨季或高湿期进行,雄蛙在地面隐蔽处鸣叫吸引雌蛙;

  • 雌蛙不把卵直接产在池塘或水体中,而是把卵产在落叶层下、树根旁或朽木裂缝中的湿润小腔室里;

  • 卵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发育,胚胎完成从“卵”到“小蛙”的过程;

  • 孵化时直接爬出已具四肢的小蛙,没有典型的自由游泳蝌蚪阶段。

这种“直接发育”可以让嗡叫育幼蛙摆脱对稳定水体的依赖, 非常适应山地雨林中季节性变化强、静水资源有限的环境。


保护现状与威胁

根据现有评估,嗡叫育幼蛙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 总体种群目前仍相对稳定。

潜在威胁包括:

  • 雨林砍伐与栖息地破碎化,使小型地栖蛙可利用的连续林下环境被切割;

  • 道路建设和旅游开发导致边缘栖息地干燥化、污染增加;

  • 气候变化导致降雨模式变化,可能影响其繁殖需要依赖的高湿环境。

保护嗡叫育幼蛙的关键,是维护澳大利亚东北部雨林的完整性和地表微生境的湿润与遮蔽。

常见问题

Q1:嗡叫育幼蛙真的会“照顾”幼体吗?

“育幼蛙”这个名字主要强调其特殊的繁殖方式——
卵产在陆地湿润环境中并直接发育成小蛙,而非在水中经历长时间蝌蚪阶段。
部分相关物种还观察到雌蛙在卵块附近停留、对卵有一定程度的看护行为,
但并不像哺乳动物那样长期“带娃”。

Q2:为什么很难在野外看到嗡叫育幼蛙?

它们体型很小、伪装极佳,又偏好躲在落叶堆和朽木下,
多在夜间或雨后才活动,因此即使数量不少,也不容易被直观发现。
在雨林中“听声找蛙”往往比直接用眼睛找更有效。

Q3:嗡叫育幼蛙有毒吗?接触是否危险?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嗡叫育幼蛙对人类具有明显毒性,小型蛙类皮肤分泌物主要是为了防御天敌。
如果需要移动或观察,建议用湿润手套或容器轻轻转移,之后洗手即可。

Q4:这种小蛙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嗡叫育幼蛙以大量小型节肢动物为食,有助于控制无脊椎动物数量;
同时又为蛇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食物,是雨林地表食物网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