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两栖动物>>无尾目

比布朗小蟾蜍

无危
学名:Pseudophryne bibronii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成体体长约 25–35 毫米,属于小型地栖蛙类
  • 体重:单体体重通常仅数克,具体因性别与体况而异
  • 寿命:在自然环境中推测可存活数年,个体可经历多个繁殖季节

显著特点

澳大利亚东部常见的小型地栖蛙,背部深色、腹面黑白大理石花纹明显,体侧与腹股沟有橙红色斑块,繁殖时卵先产在陆地湿润环境中,待暴雨淹没后蝌蚪再进入水体发育。

分布及栖息地

原产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从昆士兰东南部到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部分地区的林地、灌丛、草地和石南灌丛中常见,多在落叶层、石块和枯木间活动。

外观

体型娇小略显粗壮,背部棕褐至近黑并带浅色斑纹,腹部为黑白大理石花纹,身体两侧和四肢可见橙色或红褐色小块斑。

详细介绍

比布朗小蟾蜍(Bibron's Toadlet)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地栖蛙类, 隶属于澳洲蛙科 Myobatrachidae,学名为 Pseudophryne bibronii。 它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南部,是当地十分典型的“地面小蛙”, 常在落叶堆、草丛和灌木丛下悄悄生活。


分类地位与命名

  • 中文常用名:比布朗小蟾蜍(亦可译作比布朗拟蟾蜍、小型本土地蛙等)

  • 英文名:Bibron's Toadlet

  • 学名:Pseudophryne bibronii

  • 科属:澳洲蛙科 Myobatrachidae → 拟蟾蜍属 Pseudophryne


外观与识别特征

比布朗小蟾蜍体型娇小但花纹鲜明,背腹对比强烈,很有辨识度:

  • 体型:成体体长通常约 25–35 毫米,属于小型蛙类;

  • 体形:身体略显粗壮、四肢较短,整体外形有点类似小型蟾蜍,因此英文名中带有 “toadlet”;

  • 体色与花纹:背部多为深棕色、灰褐色或近黑色,      上面散布不规则的浅色斑点或云纹;身体两侧、四肢以及腹股沟处常可见亮橙色或红褐色小块斑;

  • 腹面:腹部通常呈鲜明的黑白大理石花纹,      黑斑与白色底色形成强烈对比,是拟蟾蜍属的典型特征之一;

  • 皮肤质地:背面略显粗糙,散布小疙瘩;腹面较平滑。

这种黑白+橙红的配色被认为具有一定警戒色效果,提醒天敌它们可能味道不佳或有轻微毒性。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比布朗小蟾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 大致范围包括从昆士兰东南部沿东部海岸和内陆高地一直到南澳大利亚部分地区:

  • 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州的林地、草地和灌丛;

  • 靠近海岸的沙地灌丛、石南灌丛(heathland);

  • 内陆高地的开阔林地和农田边缘;

  • 有浅洼地、季节性水塘或排水沟的地区。

它们并不是整天泡在水里的“水蛙”, 而是大部分时间待在地表的落叶层、石块和枯枝间, 只在繁殖季节与水体联系更为紧密。


生活习性与叫声

比布朗小蟾蜍多在潮湿天气或黄昏、夜间活动:

  • 白天通常隐藏在落叶堆、石下或杂草丛中,减少水分蒸发;

  • 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会在地面缓慢活动,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

  • 雄蛙在繁殖季节会发出短促的“啾啾”或“咔咔”叫声,      通常在地面隐蔽处鸣叫,而不是蹲在开阔水面。

它们性格十分隐蔽,实际数量往往比肉眼看到的多得多。


食性

与许多小型陆栖蛙类类似,比布朗小蟾蜍主要以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 蚂蚁、小甲虫和蚋类等昆虫;

  • 小型蜘蛛、跳虫和其他地表节肢动物;

  • 偶尔也会取食幼小软体动物或昆虫幼虫。

它们通过视觉和嗅觉感知附近移动的小型猎物, 迅速伸出黏性舌头将其捕入嘴中。


繁殖与发育

比布朗小蟾蜍的繁殖策略很有特色,与许多澳洲本土蛙类类似:

  • 繁殖通常在雨季或降雨较多的季节进行;

  • 雄蛙在浅洼地、排水沟边、草丛或落叶层中鸣叫吸引雌蛙;

  • 雌蛙不会直接把卵产在水里,而是将卵产在潮湿土壤或落叶层的隐蔽小腔室中

  • 卵在湿润环境中发育,等待下一次足够大的降雨;      当暴雨来临、积水淹没卵块时,孵化出的蝌蚪才会进入新形成的临时水塘中继续发育。

这种“先在陆地完成受精和早期发育、再借暴雨进入水体”的方式, 帮助它们抓住短暂的季节性水体机会,在干旱多变的环境中成功繁殖。


保护现状与威胁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中,比布朗小蟾蜍目前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 说明其整体种群仍然相对稳定、分布范围较广。

不过,局部种群仍可能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 栖息地破碎化:城市扩张、农田开发和道路建设导致林地和灌丛被分割;

  • 污染和排水改变:农药、化肥以及排水模式改变可能影响繁殖所需的临时水体质量;

  • 外来入侵种:如部分外来鱼类或蛙类可能捕食蝌蚪或竞争资源。

保护措施包括维护自然灌丛和林地、保留雨季自然形成的浅洼地和小水塘、 在农田和城市规划中保留生态缓冲带等。

常见问题

Q1:比布朗小蟾蜍是“蟾蜍”还是“青蛙”?

从分类上看,它属于澳洲蛙科,与我们常见的“蟾蜍科”不同,
更准确说是一种小型陆栖蛙类。因体形粗短、皮肤略粗糙,
外形有点像小蟾蜍,所以英文名中使用了 “toadlet(小蟾蜍)”。

Q2:这种小蛙有毒吗?摸到是否危险?

拟蟾蜍属的一些物种皮肤分泌物可能对捕食者有轻微刺激或不良味道,
但通常不会对人造成严重危险。野外遇到时不建议徒手长期把玩,
简单观察后让其自行离开即可。

Q3:在澳大利亚野外容易看到比布朗小蟾蜍吗?

它们个体很小、伪装良好,又多在落叶层和草丛间活动,
所以即使数量不少,也不一定容易被发现。
在雨季、黄昏或夜间,留意地面发出的蛙鸣声更容易找到它们。

Q4:这种小蛙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比布朗小蟾蜍以蚂蚁、小昆虫等为食,有助于控制部分无脊椎动物种群;
同时又是鸟类、蛇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的食物之一,
是澳大利亚地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